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桃花扇述評
Identifier (Dublin Core)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Date (Dublin Core)
不詳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96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0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桃花扇述評 曾記得二十多年以前,有一次和幾位歐洲朋友,談論到各人國家的文學中最大的戲曲名著。英國人當然首先擧出他的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德國爭着說是他的哥德的「浮士德」(“Faust”),義大利人也毫不懷疑的認爲在他國家的文學裏,以但丁的「神曲」(“Comedia Divina”)最爲偉大。但是中國的呢?我凝神的想了一下,鄭重的擧出孔尙任的「桃花扇」! 難道我是臨時自作聰明,「禦人以口給」?決不是!我自有正當的道理! 桃花扇是借一雙男女的愛情來寫出一代興亡的偉大悲劇。他以明末的歷史做背景,而把當時的興亡公案加以渲染,批評和啓示。可是明朝的滅亡,並不是一朝的換姓,而是民族的廢興,所以這悲劇 的涵義,更偉大而深刻。桃花扇是一篇最長的「史詩」(Epic,若是大戲曲家莎士比亞也同時認爲大詩人的話,那桃花扇的作者又何不可?)西方的文壇認爲浮士德並不是上臺的好戲,却永久是一大羣最好的抒情詩(Lyrics)的集團。照此說來,那桃花扇可不同樣是一大羣雄渾和美麗的抒情詩的結合!桃花扇誠然沒有神曲那般上天入地的偉大宗敎情緒和幻想(這也是浮士德所具有的),但是在對人生興趣比較親切的中國人之中,於歷刼不磨的男女愛情而外,再加上並且處之蘊藏着悲壯的民族興亡意識,這味兒也就够受了!
明朝一代的興亡,最足令人懷想而最易得人同情的理由是:明朝的開國乃是把江山從元朝手上恢 復過來;而明朝的亡國,又是把江山淪陷到滿淸的統治底下去。雖然蒙古與滿洲兩族以後與中原人口 合爲一家,但這是後話,當時實有普遍濃厚的民族興亡意識,籠罩在改朝換姓的觀念之上。顧亭林所 謂「有亡國者,有亡天下者」,正是表示這個區別。更加上崇禎「非亡國之君」,而誤於「亡國之臣 」手上,以致最後英烈的殉社稷,於是格外的激發了 一般人的故國之思!對於宏光等一夥孱王的不爭 氣,斷送了恢復良機,當然也愈加太息痛恨。 明朝自神宗(萬曆)起,朝政加速的腐敗,而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一五七三 —— 一六二〇),又 最長久。在他統治的前十年,有張居正老成謀國,國事頗可有爲,到了後半段他簡直不問朝政,罔惜 民艱,寵愛鄭妃,要謀廢太子,而立鄭妃的兒子常洵爲太子,經大臣力爭,才令這荒淫無度的常洵, 到洛陽去就福王的藩封。不但捜括宮中的財寶給他,而且沒收民田,破壞鹽税,任其取求,以供揮霍 。弄到民怨沸騰,邊餉無着,大局敗壞,不可收拾。(後來李自成破洛陽,把福王殺了,拏他的血和 鹿肉一道吃,稱之爲「福鹿酒」。)因爲廢立問題,發生了 一串宮庭裏的陰謀,結果成爲「挺擊」、 「紅丸」、「移宮」三大案,此處不必細說。簡單的講「挺擊」就是有人持棍打進太子宮裏去行剌; 「紅丸」是這位太子繼位(光宗、一六二〇),不過四十天就吃了紅丸,中毒而死;移宮是光宗死後 ,有一個妃子李選侍要住在乾淸宮裏,挾皇長子由校(卽位後的熹宗)以自重,想就近干預政治,被 大臣左光斗等抗議搬出去了。這三件事東林黨的人都主張嚴辦,或是力爭,於是得罪了宮庭裏的太監
和女人;他們和他們的黨羽,百般報復,成了大規模而且一聯串的黨禍,與明朝同歸於盡。而東林黨 的來源,也祇是由於在萬歷朝有幾個敢說直話的大臣,先後被罷斥。其中有一位顧憲成囘到無錫,在 東林書院講學,頗受大家敬重。一時的達官名士如高攀龍、鄒元標、趙南星等,都從而和之,不斷的 批評時政。以後在熹宗朝尤其敢攻擊魏忠賢,於是聲望愈大,招忌也愈多。當時稱之爲東林黨。至於 在崇赋元、二年間,張溥、夏允彝等所創的復社乃其分支餘系,以後在南京的復社,由少壯派的陳定 生、吳次尾主持,也頗有聲有色。這個東林集團的分子,雖免不了虛矯偏激之習,有時空言多,而辦 法少,然其中要以文章氣節之士爲多。 繼承光宗四十天短短朝代的,是和他同樣不爭氣的兒子熹宗(由校、一六二一 —— 二七)。這個 騃童而好嬉戲的嗣君,弄了七年的雜耍,以政權交給太監魏忠賢,於是把大明的江山眞個耍掉了。魏 忠賢這個巨奸,內結熹宗的奶媽克氏,更掌握了操生殺大權的東廠,並自己設置禁軍,外面又勾結大 臣疆吏,乃敢胡作胡爲,任意生殺,日日以摧殘正氣爲能事,於是不會生兒子的太監,竟添了無數的 乾兒子、乾孫子,還有「生祠遍天下」!眞弄到廉恥道喪!在魏閹當政時期,被殺戮最慘的是東林黨 人。 崇禎(由檢、一六二八——四四,廟號思宗;他是熹宗的弟弟。(請注意他們名字上的排行字, 神宗的兒子輩是常字,孫子輩是由字)一登大寶,就以深沉而有步驟的辦法剷除魏忠賢(先加贬竄, 再迫自縊,再行戮尸),和罷斥魏黨,使全國耳目一新。東林中被殺害的楊漣、左光斗等都經昭雪。
其欽定逆案一道上諭,下列名單,分等治罪,尤爲痛快。如無恥文人光祿寺卿阮大鉞,當時所定的罪 名是「交接近侍」、「頌美贊導」,於「減二等」之後,尙「坐徒三年,納贖爲民」。最初揭發他罪 狀的是東林中錚錚有聲的楊漣,所以阮恨東林剌骨。崇禎是有志氣、有作爲、有心向善的君主,可是 他的所用的左右太差。他用那「性機敏、善伺人主意旨」的周延儒,和「外曲謹而內猛鷙」的溫體臣 爲相太久了。兩人唯唯諾諾,同屬奸佞,並且引用小人,誤了多少大事。崇禎感覺時局日非,有時又 不免求治之心太急,除對周、溫曾曲予優容外,至對於內外大臣,則更換頻仍,又發生另一方面的流 弊(他最後用的一個宰相魏藻德,居然迎降李自成,卒受酷刑,腦裂而死,那更不是東西了)。他在 位十七年,無時不在憂患之中,也極想勵精圖治,其結果却成爲出力不討好的一朝天子。崇禎九年, 滿洲定國號爲「淸」以來,問鼎中原之野心,更不可遏制。十一年淸兵入塞,下畿輔四十八城,調孫 傳庭、洪承疇等剿西北流寇李自成(陝北米脂人)、張獻忠(陝北延安人,這兩個籍貫均可注意)的 軍隊,開往京畿和東北應援,於是關內賊務更加蔓延,至十五年洪承疇在松山大敗,投降滿淸,關外 軍事遂不可問。十六年流賊破潼關,中原震動,關內賊情跟着也不可問。被外寇內賊的夾擊,明朝到 了不能支持的地步。最後是李自成先破北京,崇禎於手刃皇后公主免其被辱,並且指示太子出走以後 ,自己縊死在宮後的景山。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向滿洲求救,淸兵打敗李自成進到北京,那局面不僅是 改朝換代,而且是長期的外族入主了。 北京雖然淪陷,陝西、河南、四川一帶,雖然糜爛,但是決口以後的黃河下游以南,淮河流域一
帶,尤其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完整的。以原有的南都(南京)爲實際的中樞所在地,努力以圖 恢復,仍然是大可有爲的局面。(明朝的南京,眞是實際的陪都,一向維持一套政府的機構,雖則無 權,六部仍然存在。)崇禎死訊傳到,在南京一帶的大臣、重臣,主張另立新君,以承大統,本是應 該的打算。可是應該立誰,便成了大問題。有人主張立潞王(常汸)的,以其較賢(潞王不過和善而 已,決非匡復之才,看他在浙江望風迎降的一幕,也足令人嘆息。)有人主張立桂王(由榔)的,則 路途遠隔,勢不可能。在一般人議論紛紜,那被李自成宰了的福王常洵的兒子由崧(弘光),逃難南 下。馬士英、阮大鋮居爲奇貨,私下把他運到儀徵,內結操江都督誠意伯劉孔眧(劉伯溫的後代), 南京守備魏國公徐弘基(徐達的後代),外結統兵的武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淸、高傑等,居然把 那個同他父親一樣昏蛋的由崧,立爲皇帝。這個擧動本爲南中大臣張愼言、呂大器、姜曰廣、雷縯祚 等所反對。張等致書兵部尙書史可法,數福王罪狀,列擧七不可立的理由。除了福王這些不够皇帝格 兒的理由而外,當然諸位東林健者,也顧慮到福王父親的關係,怕有一天翻三案而重害東林。可是好 人做事往往顧慮太多,行動遲緩,這次史可法也不够堅決,何況對方的羽翼已成,於是明朝恢復的希 望,也就在這一着棋上斷送了。 迎立福王卽位是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的事(崇禎是三月十九日殉國的),福王卽皇帝位爲五 月十五日,以明年爲弘光元年(崇禎十七年爲公元一六四四,弘光元年爲一六四五)。因迎立之功, 自然馬、阮當政。馬士英已經够奸滑的味兒,何況加上阮大鋮的奸險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