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致張東蓀函
Identifier (Dublin Core)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補編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張東蓀; 論說感想; 登報改正; 評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3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88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9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致張東蓀函     (一)   東蓀先生:前次至滬時,多承幫助,謝謝。別後即往杭州,三日後與蔡先生同回;二次過滬時未能 一見,大是憾事。現在大學已開學,教育原狀,一律恢復,是一件可以差強人意的事。讀先生近來幾篇 論說,非常贊成。零碎解決,當然沒有總解決好。挖肉補瘡的方法,實在太不經濟。而且請願,尤其不 必。我們苟有犠牲的決心,什麼事不可以幹,何必去求那班「政府」。「五四」「六三」兩次運動之所 以可貴,全在乎有自決的精神,取直接的行動;此豈請願所可以及得到的。我以爲㈠思想不革命,行 爲是不能革命的;㈡生活不革命,與舊社會奮鬥是非失敗不可的;㈢群眾運動而無群眾,是萬萬無成 的。認清這幾點,我們應當知所從事!這次「五四」「六三」的結果,祇是把全國的人弄「動」了。動
的影響:一方面使他們對於舊的感得不滿足,一方面對於新的發生要無限要求。現在全國青年!也有壯 年在內!都覺得起了知識的饑荒,我們要趕快接濟他們知識的糧草Intellectual food纔是!不然,餓過 了頭,就會覺得不餓的。接濟得好,這一動就成了永久的活動;接濟得不好,這一動就成了暫時的衝動 。我們且慢樂觀,從速去做我們的事,中國的存亡正繫在這一「動」呢!我從「五四」以來,前後二十 夜沒睡,也苦夠了。「民亦勞止,汽可小休。」所以我現在買了許多新書,下半年安心讀書,積極做我 們的文化運動罷!寫到此地,忽而想到我們的文化運動有種危險:就是許多投機的人,也辦了些假冒招 牌的雜誌,─新中國其尤著者─夾在裡面胡鬧,弄得魚龍混雜,大眾受欺,使我們的運動,也發生許多 障礙。如劉少少辦國子監式大學的主張,人家不知道的誤信以爲新思潮;李涵秋「吃尿」的小說,人家 誤信以爲新文藝,豈不是大笑話嗎?我想貴報上應當闢一欄「蒲鞭」,將他們鞭策一回纔是。得罪人有 什麼要緊!我現在還有兩件事要借貴報聲明的:㈠前次貴報所登的新組織章程上,把我的名字列在發 起人上,我實在不敢當。這種事發生的時候,羅漢君曾經來找過我─羅漢君是一位極純潔而能奮鬥的青 年─卻並沒有說到發起的事。後來聽說何海鳴的小卒乘機而入了,我如何敢領教。㈡貴報學燈欄裡有 一位志希范文君,並不是我,─羅家倫或單曰志希,因爲有許多朋友來問我,所以不能不聲明一次解放 與改造及建設都很好,我想代爲介紹一下。再談!羅家倫謹白。三十日     「時事新報」中華民國八年十月四日,第四版。
(二)   東蓀先生:上海眞是假古董場,現在看報知道一般「鴛鴦蝴蝶派」的斗方先生,也要談新思潮了! 時報上也出了一張什麼新時報,第一天所登的一個杜威先生的照片,就是假的。我有一天給杜威先生看 ,他也不認識,大家不禁大笑了一頓。唉!原來如是!   北京的空氣非常之壞,其中的成分不是狗氣就是鬼氣。「祭孔」「殿試」還不夠,現在「五星聯珠 」又說是有漢高宋藝出現了!惟有青年界的氣象,確是一天不同一天。這星期內,北大學生林德揚君自 殺了!實在是很好的現象,因爲中華民國的學生到這現在纔知道自殺!我在晨報上做了一篇文章,認爲 這是教育上轉變的大問題,你看見了嗎?夢麟先生也就要做文章,請你分一點神討論這件事,莫要把這 個大問題錯過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現象,就是現在學生失蹤的很多,高師有兩入,北大有一人,大概 都是因爲婚姻問題,受舊家庭的壓迫,隻身遠遁,自己去創造新生活去了!這種勇氣,實在可以佩服! 這種現狀,實在可以樂觀!有人歉他們消極一點,但是到這一步已經不容易了!(中國青年要積極的家 庭革命,實在很難,因爲沒有明白的社會做後盾。)我以爲歐戰以後,中國纔發生「批評的精神」Criti- cal Spirit;「五四」以後,中國纔發生「革命的精神」Revolution Spirit。東蓀先生!要救中國,就靠 在這兩種精神上。弟羅家倫。八、十一、十九。    「時事新報」第四版。中華民國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