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文學的維護與培養
Identifier (Dublin Core)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補編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文藝; 正向; 補助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3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7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1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文學的維護與培養   維護文學家的本身及其作品,需要外界的支持、鼓勵、保障,甚至於刺激,自有歷史紀載以來,都 是如此。文學家寫出自己的心靈,自己的觀察,留下自己的記載,或使其成爲自己的創作,發表出來, 固然是他自己的快樂,但其中卻也有些人不求人知,並且也無人知,而把這種內在的快樂,仍然存在心 裡。可是文學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需要有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存在。他還不僅有知覺,而且是有靈感
的生物。他需要刺激和反應,才能不斷發展他的本能,他的活動範圍,他的想像、靈感,他的光和熱。 我們不能以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中的苦修,而被後世封爲神聖的人們的生活,來期望於近代一般的文學 和藝術的人們。   自古以來,文藝學術常藉宗教集合的需要,政治與社商會領導者的好尙,來鼓勵和發揚。在中國或 西洋古代的詩歌,多從祭祀、外交,或宮廷的應用而發達。帝王和貴族的愛好和欣賞,常常集合了許多 有天才的文藝作家,使他們不但不愁衣食,而且得到許多物質的享受,和精神的鼓勵,以致創造了許多 著名的作品。如中國漢朝、唐朝著名的詩人和文人之盛,都與當時的帝王和貴族(也是能詩能文而居高 位者)與他們相友好,給他們以扶持有關。即就西洋近世各國的文藝發展來說,又何獨不然。有英國伊 麗莎白女王的盛世,才能培養出莎士比亞的天才。最初不免因法國路易十五的宮廷女寵(如 Mme de Pompadour)的引進,嗣後復得普魯士佛雷德烈大王的欣賞及其在某一時期中的揄揚和容忍,才格外 加速展開伏爾台(Voltaire)在當代的聲望,和發展他不平凡的言行。至於像哥特(Goethe)這種以 貴公子出身的人,更能超出其環境之上,漫遊各地,體會各種生活,而成爲世界偉大的人物,乃是不常 見的例子。自然十九世紀末葉俄國托爾斯泰(Tolstoy)的文學創造生活,也是同樣的不平凡。   時代進到二十世紀的初葉,像以上所述對於庇護文藝人士的方式,逐漸的改變了,以前以宮廷貴族 形態出現的文壇「大護法」,逐漸改變爲工商事業的鉅子,或是由他們出資構成的基金組織。這些基金 的最大部份,常用以鼓勵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發展,也有一小部份用以獎進文藝及社會科學,如羅貝
爾獎金就是一個光榮的例子。若干默默無聞的文人,經其選拔得獎,正如中國民間兩行詩句所謂「十年 窗下無人識,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個評定機構的公正,是大家所讚美的,其餘類似的獎金如美國普利 澤獎金(Pulitzer Prize),數目較小,標準亦高。如桑德伯(Carl Sondburg)以名詩人兼名史學家得 到前項的獎金,就是其最好的一個成例。   可是當前獎勵文藝的勢力,並不盡是這樣的高超和明智,而且背後常有黑暗的翳影。因爲現在是群 眾當道的時代,而構成群眾的質量和數量,往往因其過於複雜而降低,並且容易使黑暗勢力和低級興趣 來操縱文藝工作,尤其是其中和娛樂有關的各項,如戲劇、小說、電影等。經營者爲謀利,寫作者也爲 謀利,於是昧煞良知,盡力去渲染奸盜,使讀者、看者,不知不覺認爲這些罪行都是平常;即自己照演 一次數次,也毫不在意。於是這日益擴大的黑暗翳影,遮遍人生和社會。這是一件最可慮,也是最可怕 的事!我們並不是傾向守舊,或是眼界狹小,我們祇是不忍坐視人性墮入到罪惡的深淵!   我知道有人會同黃色-乃至黑色-文藝作品辯護,以爲人類行爲中既有黑暗的方面,爲什麼不可以 把這方面來充份描寫呢?描寫了反而使人能有戒懼。若是用這理由來作辯護的人,聽到中國那句「言之 者無罪,聞之者足誡」成語,一定很高興的來引作護符。但是這件工作裡所牽涉的內容,不僅是材料的 暴露問題,而且含有作者態度問題、民族心理健康問題、社會風氣問題,乃至整個的教育問題。中國還 有一句最具幽默而且富於眞理的成語,就是勸人不要「吃了砒霜(Arcenic Powder)藥老虎。」這就 是形容一個好心的農夫,因爲要除鄰村山邊的虎患,他於是吃了大量有毒的砒霜,睡在山邊的路口,等
候老虎來吃他,他想老虎也一定就因此中毒而死。不料那天他吃了砒霜而老虎並未走過這路口,這個可 憐的農夫卻早已中毒死了!   我知道並且了解文藝作品,決不應該也不可能用一種格調或一個模型鑄出來的。可是我更了解人性 和人的行爲,決不祇有惡的一方面;還有其他的若干方面,可以描寫,也可以引人入勝,因而更能提高 人生高尙興趣,以增進人類共同的幸福。因此可能免得我們從每天世界各大都市的報紙上,翻出來就看 見連篇鮮血淋漓的恐怖報導!爲什麼我們放棄了其他善良的方面,而不予以充份或適當的表揚,致使不 正常的變態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瀰漫於社會,使正常的人也會變成不正常呢?近來世界各地 ,尤其是大都市刑事警察之忙,正由犯罪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指導犯罪的教材之多。   爲了面對這個當前普遍的嚴重問題,我願意提出以下三項主張,供諸位參考:   (一)文藝作家的生命,不應該是衹顧自己的生活和享受,我們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憑我們自己     的努力,來增進大眾的幸福,發揚人類的文化。   (二)在現代民主的國家裡,文藝作家既然認定這廣大的民眾,不但是國家的基層,並且還是新文藝     工作的接受者與維護者,那我們便不應當衹顧逢迎他們,不問將來發生的惡果,衹知道投其一時     所好。須認清我們最重要的責任,還是誠意的輔導他們,宛轉的規勸他們,設法提高他們的生活     方式和工作興趣。決不可貪圖或期望從那些居間經營者,也常是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者     ,分出他們剩餘下來的小惠,而陷大眾和自己的精神與事業於墮落的境界。
(三)因此文藝作家不應專靠有錢的私人及其所經營的機構來維持和獎勵。政府應從國家公款中籌撥      寬裕的經費,來獎勵或補助文藝作家,使其安心從事於有價値的創作,以期發揚人性的美德,和      人格的尊嚴。務使其以教育性爲重,以人類和國家利益爲重。此項文藝產品之評判,可委託素有      信譽的最高教育文化機關來推定人選,秉公決定。     盧騷曾爲近代民主主義發出嘹亮的號聲。當時他主張人該「回到自然」(Return to Nature),因   爲他認爲初民時代的人守眞抱璞,本屬善良,一切事都容易解決。若是目前若干重要部門的文藝和社會   方面不正常的頹勢,相輔相成的演變下去,而不圖及時挽救,則盧騒的所謂「回到自然」,可能成爲「   回到赤條條的獸性」(Naked brutality),再加上社會的不安定情況(Social insecurity)和個人的變態   心理,互相編織和影響,那民主主義(Democracy)也可能一再轉變而成爲「民瘋主義」(Demo-crazy)   了!    可是這一定不會的,因爲當代有學問,有智慧,而且有勇氣的人們,一定來得及考慮這危險,而 運用群策群力,設法共同努力,挽回這股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