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大學應當為女子開放
Identifier (Dublin Core)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補編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女權; 大學教育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3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5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7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教育與文化     大學應當爲女子開放   在這解放時代,女子問題實在最重要的問題。世界的女權,在這個時代,正有蓬蓬勃勃的氣象。萬 國和平會裡,用女秘書了;英國女子參政權,已經勝利了;美國女議員已經出席多時了;其餘若瑞典 、挪威等女權先進國,更不必說了!可憐我們中國的女子,不但參政種種的夢沒有做,就是連一個求高 等學問的機關都沒有,祇是被男子愚弄,受男子壓制。男子看女子,祇是他自己的妻;他兒女的母;爲 他的幸福而有的!總而言之,不承認女子有人格!我們中國人配說文明?若是要說文明,就不能不承認 這是一個「半身不遂」的文明!我們中國人配說人道?何以對於自己家庭的女子,就不以人道相待呢? 難道有飯把他吃,有屋給他睡,就算得人道主義嗎?老實說,那是「豬道主義」!女子解放是中國刻不 容緩的事。我另有專文討論這個問題,去尋出一個根本解決的辦法,現在暫且不提。目前急於補救的 辦法,就是先由大學開放。我的朋友徐彥之、康白情近有做了兩篇很痛快的文章,論到這件事,但是他 們所說的都是爲男女兩方著想,我的論點,稍爲偏重女子方面。其主張的理由,約有三種:   第一、爲增高女子知識起見,大學不能不爲女子開放。女權不振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因爲女子沒有 自覺心。男子就利用他們沒有自覺心,所以能夠施展他的壓制;女子因爲沒有自覺心,所以肯服從男子
,沒有自覺心的緣故,就是知識不高。按照中國最近的教育統計,則全國女子受過高等教育的,沒有一 個人。(留學外國的不計)難道中國的女子,就沒有求高等知識的慾望嗎?據我所知,是不然的。去年 就有過女子師範畢業生,想來北京大學旁聽心理學,沒有允許,失望而返。我們中國的教育家呀!諸公 是否承認女子同男子有對等的人格?若是你們承認男女有對等的人格,何以不讓他們同男子有同等的機 會去發展他們的知識呢?   第二、爲增高女子地位起見,大學不能不爲女子開放。男子褻視女子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爲同他們 相處的女子,知識見解都比他們低;而且因爲女子受了束縛,藏在家裡總是同女子作伴,沒有世事經歷 的緣故,容易受男子的騙。現在挽救的方法,一方面便使女子有處世與男子交際的機會,去得著種種經 歷;一方面就是要男子也知道同他相處的女子,有相等的知識和見解。於是互相尊敬的心理一天增進一 天。這種效果,非大學爲女子開放辦不到的,大家不可忽略了!   第三、爲增高自由結婚的程度起見,大學不能不爲女子開放。中國人對於結婚一件事,觀念極不明 瞭,青年女子聽了,臉上立刻發紅,甚至於躲起來,青年男子說起來,也免不了現出一種格格不吐,顏 色忸怩的樣子;老前輩聽到青年男女談這類的話,更以爲是「無恥之尤」!他們根本觀念的錯誤,就是 認男女之間,衹是肉慾的關係,你說可嘆不可嘆!他們根本觀念既然錯誤,所以設下了種種的防備。人 的天性,是防得了的嗎?防得愈嚴,橫潰的愈利害。「一見魂銷」「四顧目成」的話,正是他們防禦的 成績!須知男女的關係,由於天性,由愛情而結婚的事,是最神聖高尙沒有的。一人一生的幸福,都在
此一舉,而我們可笑的中國人,不是「不面愛」,就是「一面愛」,現在雖然有一種時髦的「自由結婚 」,也不過多請兩個證婚人,多有幾度風琴唱歌,充其量而言之,也不過是「照片愛情」!他們對於兩 方面的知識、性情、人格,何曾有一分了解呢?兩方面的終身幸福,都付與不相知的手裡,這樣的生活 ,這樣的家庭,可以有圓滿的結果嗎?不知道男女間最高尙的結婚,完靠兩方面知識上、性情上、人格 上的「互相了解」Mutual Understanding。使兩方面有互相了解的機會,尤非男女同校不可;實行男女 同校,又非先實行開放大學不可。這纔眞是人道主義的第一聲!   在學理上和事實上,大學都有開放的必要。至於利弊問題,白情在婦女雜誌及這次發表的一篇文章 ,都說得很詳細,不勞我費辭,我盼現在賢明而有世界眼光的教育當局,積極進行。不爲流俗的議論所 動,那眞是中國教育界的大光明了。     「晨報」中華民國八年五月十一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