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西非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45/12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遊記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2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4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西    非  西非!我為什麼會到西非?  因為英國海外飛機公司不曾裝置防氷的設備,所以在冬天赴美採取南線,經西非、穿赤道,過南美而達北美。飛程雖然遠些,却也可以到些不曾到過的地方。
從里士本向南飛了一千八百七十三英里,降落在西非的巴弟赫士特(Bathwrst)赤道以南的兩度。  十二月二十三日了,生平不解氷雪的赤道,還是以黃沙碧樹,承受九十五度的驕陽。我自然也不能不陪他改換夏季的衣服。  巴弟赫士特在西非英屬殖民地剛必亞(Gambia)的海岸上。黑人的人口不過二十萬,英國的居民,不算戰時的軍隊,不過二百多人。地點在法屬沙哈拉大沙漠的西南,打克爾(Dakar)的正南;探險史上有名的西拉李洋(Sierra Leone)的正北。靜靜的剛必亞河在此入海。水在沙漠或是鄰近沙漠地帶是何等重要。在西北旅行過的人,應當不能沒有特別的感覺。  飛機沒有降落以前,看見的是一片叢林,上岸後看見了不少高約四、五丈的棕樹和可可樹,像是長柄的陽傘。紫紅的花繞著西式的小型住宅,嬌艷得媚人。這是原始環境中的小小的近代點綴。沙間樹裏,一條玄色的瀝青大路,跑着新式汽車,載重的新式汽車。交通線是大英帝國的生命線,小交通線又是大動脈旁的細血管。荒野中的歷青馬路,祇是統治零星集合的大帝國的象徵。  當地的土人住的圓形的土房,上面蓋著枯草,宛似尖頂的帳幕。他們到了耕種時期,因為地下的花生,樹上的可可都容易結實,所以用不着努力耕種。諸事可以靠天,天也還是可靠。  伊斯蘭教拯救他們大多數人的靈魂。  他們身體並不高大,厚唇、白齒、鬈髮,皮膚黑得眞像烏金。男女一律赤脚,脚心鮮紅,難道是沙土摩擦太多的緣故?     按:原件未註日期,經查應在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