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學術的整個性與時代性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39/3/20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學術; 研究; 人文科學; 自然科學; 抗戰建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30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31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學術的整個性與時代性 學術是人類文化最高的造詣,文化是多方面的,也是整個的。所以學術爲硏究便利起見,不妨分 門別類,以求專精;爲適應時代起見,也不妨略分緩急,以符需要;但是學術終究是整個的,必需同 時並進,才能相得益彰。以往我國談學術文化者,每多文實之爭;於是影響到敎育事業,平衡的發 展。 最近中央硏究院在昆明開第三次評議會,蔣委員長鑒於學術硏究與抗戰建國關係密切,特去電指 示,電中有這樣重要的一段:
「所謂學術,本不能囿於一格,純理科學與應用科學,譬若本末枝幹之相依;人文科學與自 然科學,亦猶手足耳目之不可偏廢。必欲別其輕重,實亦昧於至理。」 眞知灼見,透闢之至。一味偏廢,固屬不可;略分緩急,亦係應時代需求,爲理所當然。因此接 着又有: 「唯國家處此非常,克敵制勝,則當以裨益戰事爲先;蓽路藍縷,尤必以復興建設爲重。洵 非學術界雍容游藝之時,允爲有心人慷慨報國之會。唯能確實貢獻於當前之圖計,乃克樹立吾國 學術在世界上之地位。」 這又明定了在這抗戰建國期內,決定各種學術緩急先後的標準。 根據最高領袖的這個指示,一般從事學術硏究的人,無論他硏究的範圍是純理科學或應用科學, 人文科學或是自然科學,都當負起責任來自尊自重的認淸問題來努力,並且心目中,不能一刻忘却了 抗戰建國這個時代的需要。 ——「新民族」第三卷第十六期,民國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