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有計劃的撤退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38/10/30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武漢; 撤退; 指揮若定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20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21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有計劃的撤退 這次我軍全師退出武漢,乃是戰略上的轉移兵力,決不是消極的敗退,在二十五日軍委會發言人 的談話裏,就已有了透闢的說明,前方將領與忠勇官兵,對於今後繼續抗戰的新階段,所抱的樂觀見 解,尤爲扼要中肯。所以,關於軍事方面,我們祇要絕對的信任最高統帥的決策,是無庸多所論列 的。 我現在紙擧出兩段事實,證明這次撤退,的確是全部有計劃有組織的行動,決不是崩潰的退却。 一、二十四日中央社漢口電謂: 武漢三鎭人力車及馬車車夫與眷屬,共約三萬人,奉令疏散,自二十一日開始,至今日已完 全離開三鎭。途中給養由賑濟委員會沿途派員照料供給。離武漢時,因秩序良好,計劃周密,中 外攝影記者,曾當場拍攝影片留眞。聞該車夫等,係沿漢宜公路西行,約須二十日可抵沙市,再
候命分散各地云。 二、二十八日掃蕩報記者漱石「搬離了武漢」一文,內有這樣的一段: 這次武漢的撤退,與南京撤退情形完全不同。去年南京撤退,因爲事出倉卒,準備不周,一 切秩序,不免於凌亂。這一次武漢的撤退,却大大不然。關於民衆的疏散,已經進行了半年,武 漢三鎭的老幼婦孺疏散的數目,已近百萬.,雖然各戰區退到武漢的人數仍然不少,但這一個月來 經政府盡力疏散,都已經散布到了四鄕,實際上留在武漢的人數,不到五十萬,並且都已經遷到 租界及特區裏面。武漢最有力的碼頭工人二十一日起便開始安全的退步了。軍隊警察,更不用說 ,一個也沒有遺留。市內的一切重要建築物,和有軍事關係的建設,都已經破壞,一切糧食、交 通工具、(如小划船、汽車、馬車、木車等)馬路兩旁蓋陰溝的鐵板、江邊的鐵鍊、自來水、電 燈、電話、銅招牌等,都已經搬個精光,沒有一樣可以資敵利用。 這種指揮若定,鉅細不遺的部署與處置,沒有鎭靜的工夫,周密的計劃,能辦到嗎?潰敗的退却 ,能够這樣從容嗎?我們「齎寇兵而資敵糧」了沒有呢?敵人佔據了武漢的廢墟,他得到些什麼呢? 這種全師——不,應該說是全民——撤退,簡直是抗戰史上的奇蹟! 單憑這一層,我們就用不着焦急,更不應該悲觀。我們還是把我們的力量,貢獻給國家罷! ——「新民族」第二卷第十六期,民國二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出版。 有計劃的撤退 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