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還不制裁更待何時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38/10/23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制裁; 國聯; 會員國; 進攻華南; 遠東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15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18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還不制栽更待何時 國聯各會員國,特別是英、法、蘇三大國,在歐局萬分緊張,戰爭一觸卽發之秋,居然通過了中 、日問題之適用盟約第十六條的報吿書,聲明「日本在中國所採取之軍事行動,係屬違法。」決定各 會員國「可以各別採取第十六條所規定之各項辦法。」並且喚起各國注意「中國因此英勇抗戰,抵抗 侵略,實有要求各會員國之同情及援助之權利。」而各會員國「亦不應忘却其不得減少中國抵抗力之 義務,及考量各別所能援助中國之義務。」這個報吿書,雖然是空洞得很,並不能令我們滿意。然而 在那種時候,有這種決議,我們對於國聯各會員國,還應該有相當諒解的。 但是,現在的情形,可大不相同了。 第一、歐洲在慕尼黑四強協定之下,成敗利鈍,姑且不談,暫時的和平,總算求得。 第二、日寇進犯華南,對於第三國利益的危害,總算是到了最後的階段。東北、華北、華中、華 南,再進,試問要進到那裏去? 完全是從各國自身的利益着想,現在不能再不切切實實的制裁這強暴的日本,現在也正是實施制 裁的時機。理由是:
第一、日本和中國作戰,已經一年零三個多月,我們本着持久戰、消耗戰的戰略,消耗了敵人的 實力,已經不少;而且以後還要再接再厲地去消耗它。同時歐局已趨穩定,日本所自以爲是他的朋友 那些國家,在歐洲局勢緊張的時候,已經給他「保守中立」的聲明出賣了,想來那些國家也會採取「 以德報德」的格言,在他要緊的當口,給他一個不理不睬罷。所以在這個時候實施制裁,日本決不能 也決不敢對任何第三國採取實際的敵對行動的。他們的軍閥和軍閥卵翼下的政客們,儘管大言恫嚇, 那正可以顯示出他們的膽怯的空虛,行夜路而又怕鬼的人,專靠高聲吆喝仗膽.,咬人的狗決不事前狂 叫亂吠,這都是極淺顯的比譬。 第二、不乘這個時候,把敵人的氣燄壓制下去,儘讓他的膽量愈試愈大,地位愈來愈穩,那時將 不僅是華南的問題,香港、新加坡,乃至於印度、安南、菲列濱,以及南洋羣島,原都是敵人南進政 策的目的物,敵人的魔手,恐怕不久也就要伸進去了。那時候,不獨應付起來更困難,而且侵入了自 己的領土,損失當然更大。 第三、實施制裁,關鍵全在幾個大國,而這幾個大國,又都與遠東有密切的關係。他們儘管在旁 的地方,別個時候,彼此皆感有不能相容的處在,但是在現在這個遠東與太平洋的問題上,大家的利 害是共同的,日本是破壞均勢,擾亂和平的唯一敵人。因此實施制裁,互相牽制掣肘的地方,按理說 ,應該要少得多。報吿書雖然祇規定個別制裁,然而「彼一時也,此一時也,」到了這圖窮匕首見的 時候,難道竟不能聯合起來,採取共同的行動嗎?
蘇聯在行政院報吿書通過之後,外長李維諾夫當時就發出這樣的聲明:「蘇聯政府準備在報吿書 之外,參加集體步驟,以便使國聯得以執行其對中國之約定。個別制止侵略,收效甚少,倘其他會員 國同意實行集體步驟,蘇聯政府,亟願參加合作。」這次日本進攻華南,雖然與蘇聯的關係較小,但 是證諸蘇聯一向對於集體安全的熱忱,我們可以相信它定會實踐諾言,切實參加制裁的。 英國在華南的利益最多,日本南進政策之實現,對他在遠東的地位影響最大。除非他甘心退出遠 東,情願放棄利益,那便無話可說;否則,他決不應該再坐視敵兵驕橫,而置之不理。火的確已經燒 着眉毛,還能不趕快撲滅,定要讓它燒得焦頭爛額嗎?英國雖然酷愛和平,想來還不至於肯犠牲自己 以求和平罷! 法國對於敵人的勢力,想伸張到海南島,就已懷着戒心了。一時也曾劍拔弩張,聲勢汹汹過。現 在敵人如果在華南更得着新的根據地,則其給予安南的威脅將更大了。祇要英國態度強硬起來,法國 的合作,那是不成問題的。 太平洋問題的決定因素,其實還在美國。英國的海軍雖然強大,但是因爲屬地分散,勢須兼籌並 顧,不能全部集中到遠東來。要它單獨對付日本,確有困難。美國的海軍,實力旣遠過日本,又無後 顧之憂,祇要能與英國切實合作,利用英國在遠東的軍港,儘可大量調遣。美國要想保持太平洋的太 平,非把這個好亂成性的日本制服住不可。「九一八」事件後,斯汀生的政策,可以作爲證明。可惜 當時英國,對於日本的認識不够,把機會錯過。但是現在急起直追,還不算是亡羊補牢,若再坐失時
機,那眞後悔莫及了。 我們在這個時候,提出聯合制裁的要求,決不是想有福同當,更不是存心拖人下水。我們是根據 國聯付給我們的權利,要求與我們利害相同的友邦各盡其應盡的義務,以爲其他諸國倡。美國雖然不 是國聯會員,但是以他在遠東的利益,以他與中國多年友好的歷史,以他與九國公約,非戰公約的關 係,以他指斥侵略的正義而論,他應該毫不遲疑地接納國聯的決議,參加對日的制裁。 ——「新民族」第二卷第十五期,民國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