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歐洲大致是不打了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38/10/2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決裂; 犧牲捷克; 張伯倫; 希特勒; 墨索里尼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98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0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歐洲大致是不打了 自從張伯倫第二次赴德,匆匆囘來以後,歐洲局勢,極度緊張。希特勒的要償,反較第一次爲高 ,張伯倫二十四日晨與希特勒說「再會」之後,在旅館裏對記者說:「君等不能謂談判完全決裂。」 可見是局部決裂了。 於是二十四日捷克下總動員令,於是法國下局部動員令,至少已動員三十萬人。法總理也跟着飛
往倫敦,與張伯倫協商。英、法協商合作情形極好。德國則聲稱十月一日德軍將佔據蘇臺區,德國軍 事布置之忙碌,與捷克防禦布置之積極,可想而知。 還有枝外生枝的就是波蘭與匈牙利也想趁火打刼,藉口少數民族問題,要想瓜分捷克。於是猶哥 斯拉夫與羅馬尼亞兩國,有兔死狐悲的感覺,也聲明援助捷克。 像這情形,不但大國打成一堆,而且連小國也打成一團。這是大戰以來歐洲在平時未有的嚴重局 勢。 其實這問題的實際,並非有不可解決的困難。英、法是局部犠牲捷克了,大部分蘇臺區是決定劃 歸德國了,後來的這種嚴重局勢的造成,無非是由希特勒在地圖附件上多畫了幾處的顔色,想多得一 點便宜,以解除捷克的國防據點,而且不保證捷克以後的安全。還有他不願意經過這等的手續,硬要 維持他稱強:稱霸的姿態,也是使英、法不能下臺的原因。 英國雖然積極備戰,而且倫敦疏散人口,以備萬一,但是心裏還是不願意打的。於是他的花樣又 出來了。一面由英政府顧問威爾遜於二十七日携了張伯倫個人勸吿希特勒的信件,飛往柏林,一面在 倫敦發表一篇強硬的廣播演說,說:「惜時至今日,余認爲已無進行調解之途徑。現英國不能不從事 國防工作。所有救火隊、警察隊及殖民地軍均需要投效人員。」這簡直是與開戰的樣子。又說:「但 若任何國家,欲以武力統制全世界,余亦認爲非抵抗不可。這正是很不客氣的對希特勒而發! 他還有一種做法,一方面邀法國參謀總長甘茂林到倫敦與英國參謀本部會同軍事行動,一方面又
暗約意相墨索里尼出任調解——據報告他有親筆信致墨。這種一軟一硬,一直一曲的辦法,頗是巧 妙。 墨索里尼是最近希特勒在演說裏大恭維而特恭維的「偉大朋友」;張伯倫看見這條線索,對墨索 里尼送一個秋波;墨氏爲提高自己地位計,而且有利可圖計,於是自然賣力從中拉攏。 拉攏的結果是九月二十九日四巨頭——英國張伯倫、法國達拉第、德國希特勒和意國墨索里尼 ——同在德國南部明興相見。這一見以後,一定又有新方式出來。大槪是不好意思打了,何況彼此並 不眞心要打! 這次會議中可注意的就是沒有蘇聯代表參預!法、蘇協定就此完了嗎? 至於捷克代表在門外聽宰割他國家的消息,眞是世界最傷心的事! ——「新民族」第二卷第十二期,民國二十七年十月二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