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天朗氣清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38/7/3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蔣先生; 談話; 抗戰; 日軍侵華; 救濟難民; 援助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34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36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天 朗 氣 清 和平空氣是敵人放的煙幕,放這煙幕的是申公豹式妖道宇垣一成——這是本刊第十八期的評論。 這話果然應驗了!因爲我們下這判斷,是根據國際和國內的現實,是根據蔣先生一貫的態度。 現在這煙幕擴淸了。蔣先生對倫敦每日快報記者的談話,多麼堅強有力!還有一個更詳盡的談話 ,是蔣先生對香港士蔑西報記者發表的。因爲這談話太透闢太重要了,所以我們根據七月五日重慶時 事新報所載二日香港航訊的譯文轉錄下來。 「馬當之失陷,並非出乎中國軍事當局意料之外。中國軍隊在其作戰計劃中,並非無放棄漢
口之可能。但華軍如退出漢口,並不足以證明日軍勝利,猶之從前華軍之放棄其他城市,戰線愈 延長,則日本之人力、物力及時間消耗益大。總言之,華軍如放棄漢口,則戰爭地點移於他處, 此外別無其他重大意義。外傳謂各國大使現集於香港,商議調停計劃,且謂已得中國之同意,此 說絕對不確。中國決不接受第三國之調停,亦不能接納任何和平條件,除非能恢復中國之主權 耳。 中國政治已吿統一。日軍侵華愈殘暴,中國人民抵抗之心愈堅決。中國抗戰已歷一年,財政 機構,未稍搖動,外滙安定,對外一切債務,仍照常履行。對外貿易,入超漸減。許多工業,已 遷入內地。政府又能放出資金,救濟農民,發展各種交通,維持物價。又動員全國婦女,協助抗 戰。全國靑年,踴躍參加三民主義靑年團。中國之軍隊,內部包括許多國民志願軍,彼等志願投 效,爲國家雪仇,協助政府驅逐敵人出境。此等靑年,決心犧牲其性命,爲民族求解放。中國人 民抗戰之心如此堅決,誰謂中國能被敵人征服者。關於中國擬向英借款之說,余未敢加以肯定之 答復。中國如認爲可能者,當然願借外債。中、法兩國成立諒解之說不確,縱有築路或購買軍用 品之合約,完全係商務性質耳。依現在之軍事局面觀之,日本如有能力,必侵犯華南。倘日軍能 截斷廣九、粤漢兩路,亦不能阻止中國由外國輸入軍械;日軍屢謀破壞漢口至西安之陸路交通, 迄未成功。平漢、隴海兩路之聯運,仍照常維持。 豫省水災,妨碍中、日兩軍之作戰。日人亦承認其作戰計劃,受水災影響。日軍在水災區所
受之損失必大。中國方面,不甚受水災影響C其實日軍所到之地,人民所受傷殘之大,甚於水災 一千倍。中國水災、兵災之難民,其數若干,現尙難調查。日軍到處害及非武裝之人民,爲世界 歷史所罕見。人類文化之基礎,受重大之影響。中國政府現正盡力救濟難民,將難民遷徙於安全 區,以發展生產事業。中國固甚歡迎外國捐助,以救濟難民。因此重大問題,非中國單獨可能解 決。尤其是在抗戰時期,中國獨力抵抗此世界最強大及最可畏之國家,中國數百萬之難民,因失 却保護流離遷徙,此非中國之過,實係因各文明國家不能協力維持國際條約及法紀之尊嚴。中國 今仍信賴國聯會,但國聯會必須強化其組織。中國現時正宜毅然取集體之行動,以拯救人類於殘 暴之深溝中。九國公約之失敗,係因各簽約國無決心制裁破壞條約之國家。余以爲民主政府之基 礎,在乎維持和平法律之精神。若容許一毀法之國家,蹂躪一守法之國家,則世界列強已不能維 護民主之精神矣。中國若能抗戰成功,有賴於各國不斷的接濟軍械。」 這個談話,何等深刻,何等堅毅。對於國際現勢的批評,也是一針見血的。了解了這個談話的深 意,至少可以觀念半年以內的戰局,不至因一時的勝敗,而喜怒哀樂不能自持。明白這個談話的深意 ,決不會也不該對於中央和領袖的態度,隨便揣測,以致搖動大家抗戰的決心。 ——「新民族」第一卷第二十期,民國二十七年七月十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