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哲學簡史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不詳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20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23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哲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 著者:亞歷山大(A. B. D. Alexander) (一九二二年增改三版,英國Maclehose, Jackson and Co.發行,六四八頁。) 這本書原來是一本有名的西洋哲學史,第一版是一九〇七年出的,第二版是一九〇八年出的。十 年以前我看過的是第二版;第三版改訂增加的一版,雖然出了八年,我到現在方才看見到。 爲什麼拋下了哲學許久的我,忽然來看一遍這本書?理由是這本書寫得好;十年以前的印像不曾 消滅,重看還是有趣。雖然著者的立場和見解,也有不能和我同意的地方,但是這不礙事;他對於材
料的運用,純熟精巧,扼要不繁;對於表現各派哲學的時候,極能激動讀者思想上的反省;他是把全 部材料嚥下去了,消化一道,再吐出來寫成的。 他不是抬出過去的哲學來,像是把死人擺隊遊街,彼此不相顧盼似的。也不是把每個人的哲學, 整整齊齊的表現出來,和小孩塡紅格子一樣,總要方方湊滿似的。他祇抓住某人思想的幾個要點,充 分的表現出來;再加上他人的批評或是自己的問難。所以這本書,無論著者的哲學主張如何?是使人 看了有着落的書。 這本書分爲七部份:第一、希臘哲學;第二、希臘羅馬時代哲學;第三、中世紀哲學;第四、哲 學的復興;第五、啓明時代哲學;第六、德國唯心主義;第七、從黑格爾到現在的各派哲學運動。這 種分組法很有趣味,很可看得出著者自己的傾向。中世紀哲學部分,不免過於簡略。讀者要求對於該 時代較完備的智識,或須另看De Wulf等之著作以事補充。第六部分分爲三大段落:一、爲康德的 批評哲學;二、爲唯心主義的發展,從Hamann, Herder的感情哲學到Fichte的主觀唯心主義, Schelling的客觀唯心主義與Novalis和Schlegel浪漫學派;三、爲絕對唯心主義,卽黑格爾主義 。除黑格爾哲學本身有精書闡明外,復及黑格爾哲學的反響。這整個第六部分是本書最有精采的部分 。著者同情顯然可見。因爲著者帶唯心主義者的色彩很重,而且哲學化的宗敎要求也頗不弱。第七部 分的第一、第二兩章,講德、法近代哲學的都有增訂。第一章講德國哲學已提到現在的新康德學派如 Natorp,Riehl諸人,不過極簡略。對於倭鏗的價値論和宗敎哲學,他又流露同情。第二章講德國哲
學,亦較簡略,如Renouvier和Boutroux,也祇可以說是提到而已。第三章論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 哲學,是重新寫過的。對於功利主義的邊沁、彌兒,進化論的達爾文,著者的態度都很公道。講達爾 文的時候,特別提出他的生物合作定律(Symbiosis)來,是他人不很注意的。有神采的還是論到英國 的新黑格爾學派。敍述和批評F. H. Bradley的幾頁很好。第四章講二十世紀的思想潮流,這章是新 添的。其中論柏格森的地方很好。論實驗主義時,引D. C. Macintosh的話,按照各實驗主義者主張 的程度不同,來分種類,如稱素來不被認作實驗主義者的W. E. Hocking negative pragmatist很覺新 穎。(因爲Hocking主張斷定眞理的標準是"that which does not work is not true"論新唯實主 義的時候注意其意識論,推究其智識是離開意識獨立而眞的之主張。當然對於新唯實主義由此而產生 的價値論,深致非難。以後並論到意大利的新唯心主義,列擧Benedetto Croce和Giovanni Gentile 的歷史哲學和藝術哲學。最後一句說Gifford Lectures中許多著名的著作是"a noble exposition and vindication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of the present day",也可以看見著者言外之意了。 著者雖是唯心主義者,但是他是受過近代科學化的,所以他雖有意見,却少偏見。他說:「將 來的哲學必須取經驗的全體做他的內容。他一定不能把自己和實際的生活分開——以前分開的太多了 ——也不能拒絕科學發現的所得。他必定要準備着承受任何歷史啓示的事實或是任何科學成立的理論 。哲學家萬不能不向任何過去的表現,無論是自然的或是人事的。」他認爲粗糙的唯物論和主觀的唯 心論都不適用。正當的解決,不是從抑壓任何成分可以得到的,還須將自然和精神心和物,融和在一
起,以達到一個更要崇高的統一。這就是著者本人的哲學主張。 這是一本很値得讀的書。這書裏也有幾處不經心的地方.,如將英國歷史家F. S. Marvin錯作 T.S. Marvin (第五五八及五五九頁),還可以說是「手民之誤」;至於將William James的"Radical Empiriciam"錯作"Empirical Radicalism" (第六〇七頁),便弄得和原意大大的不同了。著者雖 有筆誤,校對的也應當留心。但是這並不傷這書的大體。 這本書更値得介紹的是因爲英文裏面,好的西洋哲學通史很少。有許多好的,要在德文裏面找着 ,但是往往卷帙繁重。近幾年來美國的出品,有時不免通俗化。介於二者之間,這本書自然有他的用 處了。志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一卷第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