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之新氣象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24/09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5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之新氣象 .不幸得很,人類的偏見,就是在各國的學者中也常常不能免除。大戰雖然停止了許久,而戰時的 感情,免不了還在學術圑體中盤據。雖然有多少光榮的例外,但是從大體看去,已經可以使人太息的 了。 歐洲各國間學術團體之聚散情形是很有趣的。大凡自戰爭以後,英、法、比各國的學術大會開會 ,都相約不公請德國學術界派代表加入;德、奥等國有學術集會,情形也是一樣。卽如此次「德國康 德二百年紀念會」,德國遍請各國代表,而不及法、比。——中國代表爲蔡孑民先生,代表北大及中 國學術界抵會,宣讀德文祝詞。一切均爲到會學者重視——至於國際聯盟中雖有「國際知識合作委員 會」The League of Nations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名義上不分國界,博攬世 界第一流學者;但是內中也有許多衝突,可以貽人口舌的地方。 惟有這次「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在瑞士日內瓦開會,却有很多可以使人樂觀的地方,頗表示一 種新精神。此會年會,已於六月中擧行,於七月二十八日閉會。其中最顯著的事實,就是愛因斯坦重 被擧爲該會委員,而開始親自到會,主席柏格森致極客氣的歡迎詞。可以說是德、法知識界第一正式 的握手。當該委員會最初成立之時,愛因斯坦卽被擧爲委員。第一次開會,他因事未到。以後因法國 兵據魯爾,國際聯盟取消極旁觀態度,愛氏乃以不就職爲抗議。現在愛氏重信謀國際間的合作,捨國
際聯盟,無其他適當有效的圑體;於是宣告仍願加入,而該委員會亦立時重擧其爲委員。德國學者之 被擧者,據我所知,尙有歇耳敎授(Karl Schecl)。他是德國著名的一位物理的化學家,他是德國物 理學界兩種著名學報(zeitschrift Fur Physik)和(Die Physikalische Berichte)的主任。但是他因 爲家有病人,不能前去。 這次選擧,柏格森仍繼續當選爲主席,是不足爲奇的事。而英國劍橋大學敎授著名希臘文學者麥 雷(Gilbert Murray),仍當選爲副主席,是很難得的事。因爲去年年底,麥氏因爲該委員會賑濟各 國貧苦學者事業不及德國,在英國重要報紙上大批評該委員會及其主席,所以這次麥氏重行當選,大 足表現該委員會從善的精神。 此次「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通過的重要議案,有保障關於科學的財產利用電影爲科學的目的, 各國交換敎授學生,交換出版品,編製國際書目(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等項。 爲執行該會的計畫起見,法國主張在巴黎設一「國際學術合作院」,由該會直接指揮,建設的款 項尙未定,但法國已表示每年能由政府捐助一百萬佛郞爲常年經費。該會已表示可以收受此費,但同 時聲明該院當純係國際的性質,由該會指揮,該會住址仍在日內瓦,不再變更。這是事前預防爲法國 利用而表示該會的純粹國際性。 同時該會收到意大利紅十字會十萬里耳(Lire),爲救濟俄國學者之用,這也是一種國際間的好
這次「國際知識合作委員會」的大會,是自有該會以來未有的成功。所以我們不能不當作瑞靄祥 雲看待。 ——「東方雜誌」第二十一卷第十八號,民國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