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哲學改造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20/09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9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2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哲學改造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杜威著 By John Dewey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any, 1920. 處於現在的時代,哲學改造到了很高的聲浪;而且是時勢所趨,不能自已的事。哲學改造不是懸 空而來的,因爲哲學界受了學術上和社會上三種大影響: 一、自然科學的新發達:以前則有「能力說」(Energy)及「電子說」(Electron)的成立; 現代則有「非游克里幾何學」(Non-Euclidian Geometry)「相對原理」(Relativity)的空前進步 與發現,誠足影響人類思想的全部,自然哲學界受了大大的影響;並且因此得了許多新材料和新幫 助。 二、人生科學的新開展:以前生物中「進化論」(Evolution)的影響,已經大極了;況旣加之以 人類學,又加之以心理學。近代心理學的進步,實屬可驚,而「行爲派」(Behaviorism〕的學說,尤
震動一世。哲學界自然又添作許多新感想和新事實。 三、政治社會現狀的新要求:哲學的要務本來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而歷來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及 最近世界戰爭的酷烈,階級戰爭的慘痛,已使世界人類都陷於不安的地位,而急求解決的方法,自然 哲學界不但添了新問題,而且添了新責任。 有了以上的根基,於是哲學的基本觀念確立,而哲學改造爲不可緩。杜威先生的「哲學改造」一 書,於是迎着時代潮流而出。此書爲杜威先生集合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八次的演稿而成,出版以後, 在歐美哲學界有很大的同情和稱譽。此書爲實驗哲學最近的一種表現,自無待言;而最有趣的,就是 他能以實驗主義的各方面觀,公諸世界。著者也以爲這是他第一次謀以自己哲學各面的綱領與世人相 見。全書共分八章: 一、哲學槪念的變遷; 二、哲學改造中之歷史的因子; 三、哲學改造中之科學的因子; 四、經驗與理性兩槪念的變遷; 五、理想與實體兩槪念的變遷; 六、邏輯改造的重要; 七、道德槪念的改造;
八、改造影響及於社會哲學。 現在我因爲想略略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所以將每章的槪念,大槪加以敍述;但是這書思想的精深 ,行文的周密,我這篇文字恐怕是很不能表現的。把這本書所引起的問題加以硏究,那只有望諸有心 近代哲學的人了! 首先在此書說明的,就是哲學的起源。人類之所以異於低等動物,因爲他能保持已往的經驗,指 揮現在的生活,爲將來無窮的進化。但是人類是有想像有感情的動物,初民時代的人之所以能保持已 往的經驗,最初並不是起於知識的興趣,乃是起於情感的興趣(Emotional Interest) 第三頁;所以野蠻 民族,戰勝其他的民族或動物以後,其所留影響之最大者並不在臨陣時苦心搏戰的情形,而反在戰勝 歸來的跳舞。種種神話、寓言、生物崇拜,皆起於此;而所謂哲學思想的淵源,亦生於此,以供其情 感上想像(Imagination)和欲望(Desire)的滿足,並不是爲了知識的硏究第五頁。由此而達到哲學的 本體,凡經過兩個階級:第一經團體的生活,把這種種散漫的想像神話都凝結攏來了,成爲傳習( Tradition);第二經政治的征服和凝結,在上者利用這種傳習,爲大家公共行爲的標準,但是當時也 並沒有理性的解釋,邏輯的證明可言第七至九頁。這是哲學構成所經過的階級,却不說是構成哲學惟一的 原素。人類因爲生存的關係,不能僅有虛玄的想像;對於世界上實際的事物,總是辦不了的。爲了種 種生存的競爭,要想成功,非應付物質,想出步趨來不可;所以當時頗有應用的科學發生。因爲應用 科學的發展,所以人類的心裏,多少養成一種實驗的態度一二頁。這種態度是爲傳習所不許的;而且爲
慣習所看不起的。在希臘的時候,正是二者相爭最烈的時候;希臘賢智在上的人,受傳習的影響太深 ,而以實際科學爲下等治生手藝而不屑道,以至於把社會弄成兩個階級,永不相遇。所以無論希臘人 的觀察能力如何強,科學萌芽如何早,而永不能發達成爲系統的科學一三頁。卽如「哲人」(Sophists)和 蘇格拉底都是想調和這種實驗觀(Positivistic point of view)與傳習觀(Traditional point of ,致以搖動社會的基礎而不能見容於當世,然哲學却在那個時候而成系統一四至一六頁。那知道以後實證的 知識和批評的精神愈發達,「合理的考察和合理的證明之方法」(Method of rational investionation and proot)也產生出來了;以從前慣習,決不能維持社會的道德,必經一番近乎理性的解說,方可成 功,於是哲學裏的玄學(Metaphysics)遂用爲護法的利器。以前的古代哲學(Classical Philosophy) 如此,以後中世紀基督敎的哲學(Christian Philosophy)更是如此一七頁。從根本上看起來:第一、 哲學的本源雖然是公開並無所謂偽見的;但是一到發展,則雖在最初的時候,已和本源分離,而帶着 成見(Bial),以哲學的解答,爲已經成立的傳習和信仰辯護。所以沒有希臘人的宗敎、美術種種, 希臘的哲學的成立,爲不可能。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也逃出這個範圍不了。中世紀哲學護法的精神 Apologetic spirit),更爲明顯;近代如黑格爾(Hegel)以他的所謂「理性的理想主義」去解釋德國的 制度和主張,更是不一而足的了!第二、因爲有以上的原因,使哲學缺少內動的性質,而常作傳習的 護符,所以必定造成許多邏輯的形式,分得細如毛髮,層層排列,如像示威的隊伍一樣。雖然白特納 (Bishop Butler)說「或然」(Probability)是生命的指導;但是有幾個哲學家肯放棄哲學絕對的觀念
,而認或然爲滿足的?第三、因爲認定哲學是高懸普遍的,所以把世間的存在,分爲二個嚴定的區域 :一方面是傳習相沿宗敎的超越的世界,以玄學的解答,認爲最高最後的實體;一方面是經驗的,現 象的相對眞實的世界,爲人生日用所需,包含在實證科學以內,永無完備之日的。這都是Classical Philosophy)牽強的劃分,遺傳的觀念;因而把哲學強列在純粹知識的(Intellectual)的範圍以內 一八至三四頁。 哲姆士說得好:「哲學是啓示」(Philosophy is vision)。按Vision一字極難解譯,有較前而仍明顯,想像而能奮發,惟得之者乃能覺其真實種種含義。此處 譯「啟示」實難盡。 哲學的重要職務乃是使人的思想,脫離成見和偏見而推廣對於世界的知覺。杜威先生也以哲 學所貢獻的不過是假設(Hypothesis);而這種假設的價値,在乎使人的思想,對於人生能格外感覺親 切。用歷史法去推求,哲學的起源,本是發生於情感的(Emotional)、社會的(social)材料之中,並 非由於知識的(Intellectual)範圍以內。我們苟能明白這個道理,對於遺傳的哲學觀念自能一變。治 哲學本不能分開人類文明和文化進步的歷史,不能不問到人類學、初民生活、宗敎歷史、社會制度等 等。哲學將來的責任,就是要使人類對於自己當日社會的道德的衝突,有明瞭的觀念;不在乎侈談最 後的絕對的實體,而在乎對於人生能激發高尙的興會一五至二七頁。這才不負從歷史上推求得來的哲學的本 意了! 以上我們把最初哲學的起源,已經認識明白。現在更須認淸楚哲學改造,是近代歷史上遞邅下不 可免的趨勢。這個趨勢肇於培根,培根自己雖然不能創立近代思想的始祖,有如後人過度的推崇;但 是他的功勞並不在他對於學術實際的貢獻,而在能唤起大家對於學術的新態度、新精神。他敢冒當時
的不諱,去打倒以前的古典文學,形式系統;立定「戡天主義」,另闢人類對於自然界的領土。哲姆 士叫他的實驗主義爲思想的幾種老法子的新名字(pragmatism: A New Name for some Old Ways of Thinking)。(一)乃是「數典不肯忘祖」,而歸功培根的意思三八頁。這種新思想的發現,最重要的在 改變人生的目的以後跟着來的,有幾種極大的影響。說到經濟方面,則科學革命就緊隨着實業革 命,改變社會的組織;說到政治方面,則以農業時代轉入工業時代的關係而搖動君權神聖的觀念;民 約之說,震動一代。說到宗敎方面,則早因基督敎流入野蠻的日耳曼民族,及新生時代個人主義流入 敎會的緣因,久已發生改革;至此而新敎(Protestantism)的勢力更覺擴大,並且主張個性的發展。 統觀以上歷史的因子,使人類的思想發生四種趨勢:(一)把以前恒住的(Eternal),普遍的(Universal) 觀念,轉而爲變遷的(Changing),特殊的(Specific),具體的(Concrete〕;(二)打倒以前種種固定制度 和階級的權威,而注重個人思想的能力;(三)唤醒「進步的觀念」(Idea of progress),給人類無窮的 新希望,新勇氣;(四)統治自然界,以他的勢力爲社會效用,乃是進步的方法。有這種種思想界 的變遷,於是哲學添了許多新責任,新機會。其最大成績的表現,就是能以認識論爲根據的理想主義 (Idealism based on Epistemology),把古代以玄學爲根據的理想主義(Idealism based on Metaphy- sics) 取而代之。在較早的近代哲學,已經注重到相傳的理性論和宇宙觀,與個人思想的新興趣及其 新可能之信仰相調和。如英之洛克休謨法之笛卡兒德之康德等學說,以現在而論,雖屬過渡,然當 時已共同傾向於此。誠然「理想主義已不復爲玄學的(Metaphysical)和宇宙論的(Cosmic)而爲
認識論的(Epistemological)和人生的(Personal) 了」五一頁!近代哲學改造的要義,「不是把智慧 (Intelligence)當作事物最初的範(Original shaper)最後的因(Final cause),乃是把他當作有意識 ,有能力能爲自然和人生中阻礙社會的健全發展的各方面之重行疇範者(Re Shaper)。」五一頁 現在 哲學改造就是依着科學的進步,追溯培根的精神,解除糾纏,爲自由無限的發展! 此刻把培根以來,歷史上的影響說明了!各種影響,大都根據於科學,但是哲學改造中帶着近代 科學的因子多少呢?換句話說,到什麼程度,爲什麼原因,近代科學影響哲學如此之大呢?這都是由 於科學把人類對於自然和人生的觀念,完全改變過了的緣故。從前自亞里士多德以來,都是把宇宙看 得是有一定的階級,一定的種類,一定的形式性質等差,高下有緖,一成不變的。這是一種智識的封 建制度(Feudalism)。火的上升,以太的恒住,橡子之所以爲橡,鷄子之所以成鷄,都是循着預定的 圈兒,完成他本來的面目。這種宇宙觀祇要萬事萬物,各守其位,所以純粹是專制的、階級的、呆板 的五四至五九頁。等到近三百年前科學的進步,一日千里。最後「因」的觀念,被他打破。「變」的觀念,乃爲 無上要義。科學家所講的不復爲「類」爲「相」,而爲動的定律,變的關連。以前所講的是常常的存在 ,此目所講的是常常的動作。近代科學最早而且最重要的,要推天文學了!其最大的貢獻,就在打破 高下尊卑的觀念,其影響及於現代民治主義的潮流。在本書六六頁上,杜威先生說從前的希臘 的觀念以爲宇宙是「有窮的」(Finite),而近代科學以爲宇宙是「無窮的」(Infinite),所以更足令人 奮發。這話有可以使我們討論的地方;因爲一九二〇年愛因斯坦(Einstein)的「相對原理」(Relati-
vity)證實之後,由此發生的「宇宙有窮論」,遂爲世人所注意。一九二一年二月一日愛因斯坦敎授在 德國普魯士科學院演講,更提明宇宙有窮的觀念,風傳一時,已爲世界數學家物理學所公認。他按照 「相對原理」認定無物量(Matter)卽無所謂空間,而「平均密度」(Mean Density)永不能等於零。 (譬如平均密度的公式是 M/V=D,現在如果 V=8,則 M/8=0;但因物質有定,平均密度不能等 於零,所以空間不能等於無窮。)數學家愛生哈特(Einsenhart)——普林斯頓大學敎授正從事於此問 題的推算——也說是這種全體系統的表現,如不用精密的數學,決非通常心理所以想像。這個最近的 觀念,對於哲學上自然有很大的影響,改變許多的成說。愛因斯坦說:「宇宙是否爲有窮的空間,在 實際的幾何上完全可謂有意識,而我相信於可計算的期間以內,從天文的科學求解答,非不可能之事 。)(二)愛生哈特以爲邁克生敎授(Michelson)發現測算星的物量的原理,卽其先聲,卽其佐謬。 按邁克生敎授爲美國最大物理學者,有極重要發現,而與摩勒(Morley)合作,對於地球運動與乙太的實驗,為學術史上極重要的事實,為愛因斯坦學說的先驅。譬如我們從前想宇宙是無窮的,乃是因 爲想到有窮就有邊際,好像前多少世紀的人想地球是平面,走到盡處就會落下去一樣-那知道地 球只是有窮,而旅行自無盡處。況且愛因斯坦以把三進向(Three Dimensions)的宇宙,進爲四進向 (Four Dimension)的宇宙,而且有光線穹曲的證明,其解答自更圓滿。但是有一點要請大家特別注 意,則愛因斯坦的宇宙有窮論,決不是從前的宇宙有窮論。從前希臘以來的觀念,說到宇宙有窮,乃 是把宇宙認爲限制死了的東西。照這個新觀念則「宇宙雖是有窮,但是無限」(Universe-Finite yet unbounded)。方才地球的例,雖有深淺不同,但足以說明於萬一。愛因斯坦自己也說:「這種思考
最美之點,在乎認定宇宙是有窮的而沒有限。」(三)而且照從前牛頓的解釋,則宇宙無窮之說,更 有不能滿意的地方。施立克敎授(Mority Schlick)就提出來道:「照牛頓的學說,則引力的潛性 (Gravitational potential),在無窮之間必成爲零;宇宙必須樣一座有一定周延的海島一樣,四周圍着 無窮「空虛的空間」(Empty Space),物量的平均密度到無窮的小。但是這種宇宙的形狀,是極不能 使人滿意的。「幅射」(Radiation〕向無窮的空間裏喪失則宇宙的能量(Energy)不停的減少;物量 (Matter)也漸漸散去。在一定的期間,宇宙就無聲無臭的死了。」(四)這種不滿意的解答,多少 學者想盡力彌補:如天文學,施利吉(seeliger)就是致力於此的人。一直等到愛因斯坦的「相對原 理」出來,才成新的宇宙有窮說,而得圓滿的解答。因爲他第一能給我們知道引力的眞性質(Nature of Graivation),以前牛頓定律所表現的不過是一個逼近;第二能對於空間的問題,立一種完全的 新觀念。現在多少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理學家都在注意這個問題,如愛生哈特敎授此刻的推算, 謂這個宇宙的半徑,等於一百萬乘一千萬,再乘地球對於日球的距離(地球距日球爲九二,八九七, 〇〇〇英里的長)。說到這問題的內層,需要極高深精微的數學、天文學等,非我此地所能說,須靠 着專門學者的硏究。不過我現在所以提到的原因:(一)表明這種科學的新觀念,對於哲學問題的影響, 並且改變全人類的宇宙觀;(二)表明近代自然科學可驚可愕的進步——物理學、天文學尤甚——使國人 看看人家知識的活動(Intellectual Activity)到了什麼地位,或者也可以激動一點我們學術界惰性。 至於杜威先生此處所用「無窮」 (Infinite)這個名詞,從歷史上說起來,仍然是不錯的,因爲愛恩斯
坦的學說,至最近方纔成立,而以科學哲學界均受「無窮」的宇宙觀念最深。不過如果要爲更進一步 的申說,爲最近的適應,則竟用「無限」(Unbounded)也未始不可。 科學發展以後,人類對於「經驗」和「理性」兩個槪念,也就大大改變了!以前的學說,都是以 爲經驗和理性不能相容,惟有純粹的理性,是超越無上,統屬一切的;經驗散亂不定,自不足數。不 知近代的經驗觀,已與希臘時代的經驗觀x然不同。拍拉圖與亞歷士多德所述的經驗,乃正式近代心 理學所攻擊之「上當學乖」的求學方法(Method of learning by trial and error),不是有思想意識 的求學方法(Method of learning by ideas)。新經驗觀如醫生治病一樣,要綜顯事實,推求病根, 加以判斷,設法療治;所以要有普遍的深見,組織的能力,爲行爲開一條道路七七至八○頁;近代哲學家稱 爲經驗派的人物,都有批評的精神;而改革家均屬於哲學界之所謂經驗派。如洛克以他的經驗學說, 打破盲目的習慣,強立的威權,偶成的聯合種種之重負,才使科學的社會的組織,有改進的餘地。而 解放人類思想的縛束,最好莫過於從自然的歷史上推尋思想習慣的源流和發展新經驗觀的成立:(一)由 於經驗的性質、內容、方法實際上的變遷.,(二)由於近代以生物學爲根據的心理學之發達。最近心理學 中的行爲派,更有極大的影響。使我們知道,只有生命,就有行爲活動。「機體動作,按照他自己的 構造,無論是簡單是繁複均影響在他的環境上。後來環境的變遷,又囘過來影響在這機體的本身和動 作上。所以有生命的動作所經過的所遭受的都是他自己行爲的種種因果。動作的形狀;與經過或遭受 的形狀間密切的關連,就是我們所說的經驗。」八六頁這是實驗哲學的經驗觀,這也是行爲派心理學的
精義。我們且須知道知識不是與人生分離的。以前理性派認經驗派僅以感覺(Sensation)爲知識, 其實不然。感覺在此不過是認作行爲的習慣裏面從一種行爲轉到他種行爲的相對關鍵八九頁。經驗有創 造性和統治性,柏拉圖以爲經驗,不過是已往習慣的奴隸。不知現在經驗,已非以前所謂經驗的,而 係今日所謂實驗的。所以理性也不是超越乎經驗的東西,乃是擴充,加富,有智慧的經驗之處理。理 性被康德派弄到愈普遍,愈整齊,而愈虛遠,愈不重要。現在我們所謂的理性,乃正是科學發達以 後才能得着的一種「實驗的智慧」(Experimental Intelligence)。智慧不是一下就可以取來的,乃 是不停創造的經程,按着所得的因果,爲不停的改變九六至九七頁。當今世界的所以受苦,乃錯在將經驗和 理性,強爲劃分,以爲絕不相容。以爲人類不取乾枯的片段的經驗於這方面,便取強爲的,不關重輕 的理性於那方面;二者雖皆非所善,然亦必取一端。哲學改造如能打破這個觀念,乃正是爲人類思想 上解除一個重負呢! 說到理想與實際,更是有趣味的問題了!我們常常聽得人家說「理想如此,實際却是不然的。」 這雖是把理想看得很淸高,却是把他和實際分離;名爲抬高理想,其實是厭棄理想。中國的理學先生 祇是高談「性」談「理」,而中國的所謂「經驗派」,祇是昏昏沉沉,拋棄一切理想,弄到一般人都無 宇宙觀,無人生觀,正是這種分離的遺害。中國理學先生的結果,是一種「方士談玄」;而中國官僚是以「經驗」壓人的惟一好手,所以中國所謂「經驗派」,純粹是一種「官僚哲學」。 不知理想的起源,本在實際生活;因實際生活不能滿足,故把他爲理想化。詩之先於散文,宗敎之先 於科學,正是爲此。那知道後來把理想固定了,反和實際生活相分離。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至於以變
動爲可悲觀;完全達到的實體——理想——是神聖的,最後的,不變的。其結果以懸想的知識,超於 實際的知識,以理論超於實驗。純粹的知識,是孤獨的,不倚事物的。知到最後的實體——最後的理 想一—的學問,祇有哲學。哲學成爲「純粹的懸想」 (Pure contemplation)最後最高的名詞一○四至一一一頁。 以後「新柏拉圖派」與阿格斯汀(St. Augustine)把這種觀念,變成基督敎的神學。所謂知識,不過 是僅僅供旁觀實體之用。近代思想却大大的改變了!「近代的科學不再於變化的程序(Process)的後 面,再去求固定的形式(Form)。」以前的實體觀不過是美感上的好奇心(Esthetic Curiosity),而 現在我們對於自然,已取侵略的態度(Aggressive attitude)。知識不復爲玄想的而轉爲實際的。以物 質的工具,理想的方法,統治不可免的變化,是爲哲學與科學的握手一一六至一一七頁。實驗的精神,並不是說 不要理想,乃是改變理想的觀念,把他從天的變成人的。以前所謂理想,乃是已經造成的太虛境界, 爲塵世生活厭倦後逋逃託命之所。而我們現在的理想,乃是一束想像的可能,足以激動多少的勢力, 促成多少的實現。人類旣有生活,不能遁跡玄虛,自不能不有種方法,對付實際的具體的生活現狀。 知識在實驗科學之中,就是一種有智慧操持着的動作。現在的哲學除非能與科學精神完全分離,否則 萬不能改變性質,再步前塵了!所以近代哲學已從懸想的(Contemplative)進爲動作的(Operative) 。況且以現在的社會的現象而論,苟欲救濟種種罪惡,解除種種苦痛,則實際上科學的態度,與懸想 上美感的領略,更不能分。苟無上者,則人類徒爲自然的俘虜,莫可奈何!苟無下者,則我們的種族 ,也不過是物質的大妖怪,又何足取。爲人類的解放起見,哲學正何從辭其責呢。
種種哲學,總有邏輯的系統,「語悖名例」是不行的。但是歷來雖然把邏輯看得很重,推爲立法 的科學,却也把他成爲極無聊呆板瑣碎的科學;絕不問事實的相符,而祇是以理性構成虛懸的宇宙。 在邏輯之中,判斷(Judgement)不能不說是中心的部分,而判斷的本身,却竟不是邏輯的,乃是個 人的和心理的。現代心理學的發達,更使思想方法起極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僅說是想來這樣,並且要 問問怎樣會使我們想來這樣。這種潮流,影響邏輯的性質。如果我們承認思想或智慧是有意識的經驗 改造之方法,則綜述思想步趨的邏輯,決不能僅爲純粹形式的東西。爲大家容易了解起見,我們可以 說「邏輯是科學也是藝術」。是科學,因爲他對於思想確切進行的道路,能作有組織的和經試驗的描 寫的記載;是藝術,因爲他能根據這種描寫的記載,另生方法,使將來思想的運行,避失敗而就成功 ,有所裨益一三五頁。苟明此義,則邏輯爲經驗的抑爲玄名的,爲心理的抑爲超越的爭端,一齊可以解答 。邏輯本來未能脫離經驗,而現在「數理邏輯派」不問歷史的發生,以爲全部數學的構造,都是一下 從上帝腦筋裏跳出來的一三七頁。不知邏輯關於人類的重要,正是因爲他由經驗而構成,以實驗而應用。 思想的起源乃是由於遇着困難,如果總是在自然渾沌之境,無憂患去對付,無困難去征服,則人類也 就無所用其思想,也決不會有思想。思想本不能與事實分開,所以如果強爲分裂,以爲觀察是一件事 ,而思想又是一件事,則其爲害,殊不可言。思想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散蕩的,雜亂的;乃是有主旨 的,有限度的,有特殊性的。思想的主旨,就在能把紛擾不淸的境遇弄淸楚來,想在合乎理性的方法 ,善爲應用。所以有智慧的思想,乃是擴大動作自由的範圍,解除一切機會和命定的觀念。因爲他包
含動作,同實驗室的實驗程序一樣,故其當否,必以實驗的結果而定。無論那種觀念,學說,或系統 ,不問如何精心結構,如何自圓其說,總祇能認作「假設」(Hypothesis)。他們旣是工具,自然和 其他工具的一樣;其價値並不在乎本身,却在乎應用後所現的效果一四四至一四五頁。至於演繹的科學,如數學 等能表現精微,自不可少;而且這種普遍的工具,不限定於特殊的應用,爲未來的適應,更覺相宜。 若是一個人想把此種經驗應用在他種經驗上,則抽象一層,實離不了。抽象本所以解放;但是如果忘 却他的職務,以自身爲淸高不染,而視具體爲拖泥帶水而不屑顧,則又成爲假的抽象主義。普遍的原 理也不過是種用途,是種探險。演繹的手續可以下定義,去拘束,澄淸本質,整理系統,但是無論如 何完備,苟不受具體的實驗,總不能保證其結果如何。一五○至一五一頁 況且論到眞理的性質,也並不是一成不 變的。「眞理本不過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應用在一堆實在的,預料的,期望的事體之上,這種事實, 且須能得其工作與結果之肯定。」一五六至一五七頁 眞理旣隨時而進,自不能看得太死。放棄傳習的正宗觀念, 而後有邏輯改造可言。 邏輯的思想旣然改變,自然影響到道德的觀念上去。自從希臘以來關乎道德的學說,大都是要去 找純一的,固定的,最後的善,而這種善必須有最後的法式疇範,方可統治。但是近代知識界改造 的潮流,都是向着變遷的,動作的,個體的現象上進行;其所謂法式疇範,也不過是分析各個情境的 知識之工具,絕非一成不變之典章。把一切負擔,從以前虛玄固定的道德上,轉移到實際進取的智慧 上。所以道德的改造,並不是說要毀棄一切的責任。乃是要將責任放在他相當的位置。以前的方法,
實在不令人有自由硏訊之餘地。不問他表面上是如何對於理性有種種名義的美感的崇拜,而實際上禁 制懷疑阻礙硏訊適足以挫折理性的發展一六三至一六五頁。人生離不了的是動作,而動作就是特殊的,具體,含 個性的;所以對於動作的判斷,也必須能與之相應,那就自然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改變的。其所謂善 ,卽存於人生動作的程序之中,也斷沒有離開人生而有分離獨立的善。若是強分,是無異把道德認爲 一個機械的定形,而把人生硬塡進去。弄得結果,反絕無社會的責任,人生的目的可言。以前對於固 定價値的信仰,把目的分爲有本身價値的(Intrinsic)及僅爲工具的(Instrumental)兩種,實係一幕 悲劇。其所謂有本身價値的善,乃係超絕一切獨自淸高的;而人類日日的生活,不過是種下級的工具 ,僅爲達到上層目的而設。有這個觀念,所以往往賤視人生的工作,而使社會上有牽強的劃分,實驗 主義雖然提倡利用工具却永遠不以人生爲工具;不但不以人生爲工具,而且人生是應用一切工具的標 準,以前傳習的觀念將「道德的善」(Moral Goods),如所謂德性(virtues)種種,與「自然的善」 (Natural Goods),如藝術、科學、健康、經濟的安全種種,強爲劃分,現在已經絕對不能允許,自 當一律打破。自然科學現在已不能與人道主義離婚;而且自然科學的本身,已帶着人道性質一七二至一七三頁。 道德是智慧的進點,而知識盡當道德化。所以我們的新道德觀是:第一、打破以前天經地義的觀念, 以自由的硏訊,謀理性的實現;第二、一切的行動,都有同等的道德上之價値,無牽強高下之分;第 三、不虛懸最後的善,而注重步步的動作,不爲虛矯;第四、注重生長,改良,進步的程序,須知進 化無窮,完成無已,如謂道德有最後之的(End),則生長(Growth)就是他最後之的。世之所謂悲
觀主義,樂觀主義,都是一種拍賣的態度。其實世界上並無所謂全體可悲觀,或是全體可樂觀的事。 我們祇能分析具體的事實,認定他比較的好壞,以謀改進。所以說是悲觀主義或是樂觀主義,還不如 說是「改進主義」(Meliorism)。一七八頁 快樂就在成功,而成功就是不停的進取。實驗主義並不是實利 主義(Utilitarianism)。以前實利主義,雖然能注重具體特殊的事實,懷疑最後的,固定的,至高的 目的.,但是太注重商業的價値,而忽略社會的價値。社會化的中心,當在敎育;實驗主義對於敎育在 道德上之價値,是認得很親切的。民治的意義甚多,但是民治如果有道德上的意義,則其最高的試驗 ,在使全體政治的組織,經濟的安排,能使社會的每個分子,都能有各方面的生長。 這種改造的觀念,自然影響到社會哲學。我們對於社會的觀念,不外三種:社會是爲個人而存在 的;個人是社會使他存在的;或是個人與社會相依爲生,個人當爲社會屈伏,爲社會盡職;而社會 之存在,亦所以貢獻個人而成爲有機體的(Organic)。現代的思想,大都是傾向於社會有機的觀念。 以前學說的遺害,就在好以籠統的前提壓蓋一切;不問分析特殊的情形。如產業問題:一方面蒲魯東 (Proudhon)認爲產業都是偸盜來的;而一方面黑格爾(Hegel)注重個人的意志,遂認私產爲個人意 志最高尙的表現。兩方都是一口氣就全稱否定或全稱肯定,絕不容人討論之餘地。這種衞道護法的精 神,豈爲科學態度所允許?一八九至一九○頁 世界上有多少事都不過一件實體的兩方面。如勞動與資本,就有組 織的社會全體而論,皆相需爲用,缺一不可,何曾眞是不相容的東西。男子旣然離不了女子,女子離 不了男子,則兩性之間,難道眞有不解的衝突。如說到個人與社會之爭,也是不必的。社會固當謀個
人的幸福,但是極端個人主義,好像是把個人認爲是現成造好的,遂置一切環境的關係,在不足重輕 之列。不知社會一面本爲人類的幸福及進步而設,而一面也所以創造個人。個性在社會的及道德的意 義之中,也是培養出來的。而知識的進步,也靠着社會累積的成就。這都與社會的環境,息息相關。 個人原不是一件東西,乃是一個槪括的名詞,包含無數人性的反應、習慣、氣禀和能力,在相與生活 (Associated life)的影響之下,相激相盪而成的。社會這種名詞意義也是一樣,包括無限的東西, 使大家享共同的經驗,建共同的利益,起共同的目標一九九至二○○頁。至於國家的制度,乃不過一種範圍較寬 的組織,也並非與個人不能相容。如德國的政治哲學,以國家爲最高神聖,本係不當;而國家本身, 實有重要的責任和價値,就是能維持糾正各種社會的發展訂定他們的權界,防制他們的衝突。如大音 樂會的指揮者一樣,自己雖然不奏音樂,而能使「八音洽和,無相奪倫。」而且其尤其重要的責任, 在乎能蔭護與同等待遇一切自動團結的活動。再進爲國際的組織,亦屬可能。世界主義至今日不僅爲 理想,已具有實力。世界學者的團結如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等集會;工商的團結如商業合資、勞 動組織等機關……實爲微兆。但是要謀人類全部的了解,還非靠知識的,地理的交通不可了!至於自 由與法律,當然能相提並在。個人的自由乃謂生長不受障礙,而適應時能隨時變遷;但涵煦個人的社 會,如欲強固安健有力,能抵當意外危險,則非全體分子遵守共同的約規謀盡量的發達不可。促成這 熙融和樂的人生,尙須加優美的藝術,寄託高潔的想像.,純粹宗敎的精神,以陶融科學的信仰與日常 的生活。給以興奮,慰以情感,使大家知道人生也値得一活。
「由於我們的智慧和興奮相離婚,所以我們對於理想的事實,尙欲力薄難赴,環境乾燥的勢 力,逼我們在日常的信仰和動作之中,向前而進;但是我們比較內部的思想和欲望,把我向後掣 囘。若當哲學能與時代潮流相合作,能給人生以淸楚緊帖的意義之時,則科學將與情感相淪洽, 實行將與想像相偎抱。詩歌與宗敎的感情,將爲應運而放的人生之花。爲此趨勢之經營,謀此意 義之顯現,是爲變遷時代哲學的問題,亦爲變遷時代哲學的重負。」 綜觀以上全體立論,此書根本的觀念,大約明瞭。此書給實驗哲學對於各方面意見與世人;而其 精密的思想,優美的表現,我實慚愧未能傳達的於千一。我的此文,想盡介紹此書之責,所以照應原 書之處甚多,不事自己立論。現在且把我重要的感想,附着寫下來,以作此文的結論。 一、這本書有一個極大的貢獻,就是能打破哲學神秘的觀念。方士賣藥,必定說得這藥如何神秘 ,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動大家信仰之心。不料歷來的哲學家也是把哲學弄得髣髴是神秘莫測,令人望而 生難色,而哲學遂成爲哲學家的專利品。現在著者以領袖哲學家的地位,推測哲學的起源由於情感, 非肇於純智,所以哲學的思想,人人會有,且人人能够享受.,再進而打破正統的觀念,把哲學認爲「 啓示」、爲「假設」;這是何等的態度! 二、論到他的方法,則全書皆用一個系統的「歷史法」(Genetic Method)。凡事認定他歷史的 來源和改變,爬之抉之,自見眞相。如論哲學起源則溯諸初民,如論實驗的精神則推諸培根而上,如 論邏輯的思想則由希臘中古而至現代。脈絡分明,趨向自不至誤。這種方法是進化論成立以後的結晶
,爲近代哲學家、科學家所常用的。 三、其更重要的影響,在能引導人從抽象的到具體的,從普遍的到特殊的觀念上去。我想這點救 中國的思想界的危機,尤爲緊要。世界上近代學術的發達,那一件不是從精微細密,從極特殊的個體 中求來。以後所得的普遍的原理,乃是從無限個體歸納得來的結果。達爾文的進化學說乃是幾十年細 心的觀察考求,上至遠古的化石(Fossil),下至昆蟲的細胞;哲姆士的實驗主義,乃是幾十年心 理學實驗室艱苦卓越的功夫,纔有這個結論。一看近代科學家、哲學家在實驗室中的功夫,安得不令 人五體投地。如我在普校聽講的敎授E.G. Spaulding,爲近代著名新唯實主義者,而其所作The New Rationalism一書,乃是在十四年的預備,和在美國woods Hole的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實驗,且與專門學者。討論的結果。 不要說是普遍原理的應用,就是往往書中已有的具體解釋,等到自己到實驗室裏去,也萬不是同書 上說的簡單,說的容易。現在我們國內大家祇是我得幾個「泛論」(Generalities),幾個「通則」 (Universalities),以幾個大名詞碰來碰去對於學術和社會二者的實際,不但沒有裨益,而且有無窮 的遺害,學問不是在幾個名詞之中的,眞正的思想不是這樣含渾籠統的。大家且改絃更張,從切切實 實做起罷!我若能因此能喚起這個觀念於萬一,那也不失我介紹這本書的原意了!一九二 一年三月,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院。 ⑴按哲姆士原文爲 A New Name for some Old Ways of Thinking,而杜威先生書中作 A New Name for an Old Way of Thinking,想係筆誤,但與本義無妨。 ⑵紐約太晤士報(New york Tims)本年二月二日有關於愛恩坦斯演講一長電,後附 prof. Einsenhart 一文。 Einstein: Relativity (tran. by prof. R. W. Lawson)第一二八至 一三四頁。 哲學改造「相對原理」附誌
⑶Noritz Schick: Space and Time in Contemporary Physics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Henry L. Brose) 第六七七五頁The Finitude of the Universe 一章。 ——「新潮」第三卷第二號,民國十年十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