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朱經介紹威爾斯著「世界史大綱」附誌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21/09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93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朱經介紹威爾斯著「世界史大綱」附誌 威氏這部書裏,還有一點爲反對他的人所常引爲口實的;就是他的附注之中,往往由幫助他的朋 友,各自出名,發表意見,而且發表與他相反的意見。如論到希臘的Trojan War ,威氏根據文學的 材料,認定由美人海蘭(Helen)被擄而興師;但是Gilbert Murray就在附注中說「對於海蘭事我以
爲太武斷……」第一冊二一六頁。 如論到希臘「域市國家」(city state)中僅少數公民(citizen)有公權;而奴隸 及僑民對此國家並無關係等語;Gilbert Murray又說這話「應當斟酌」.,乃歷引柏拉圖的"Republic" 中人物談話的地方,就在Cephalus家裏,此人雖屬外國人僑居希臘而有財產,負盛望者;又如雅 典的奴隸,並無標誌,致爲少數在上位的人所怨望,可見地位並不見惡第一冊三〇六頁。最有趣者,威氏論 法蘭西革命,雖然說到盧騷和一班學者的影響;但是最後貶責盧騷,以爲他的著作,在墮落道德,毀 棄制度。Ernest Barker就立刻起來反對道:「這種對於盧騷的觀念,我絕對而且完全不贊同;對於 寫民約論的人而有這個觀念,實在不公平已極。……盧騷久被後人誤解了,而此書乃將錯就錯。」 第二冊三一〇頁。威氏論格蘭斯頓(一八〇九至一八九八年)而太息當年他在牛津大學所受的敎育。Ernest Barker非難他而他又作辨答,更是妙不可言。第二冊四二八頁 如Gilbert Murray是當今最大治希臘文學思想 的學者;Ernest Barker也是最著名政治哲學家;所以更惹人注意。攻擊的人以爲著者自己尙無確定 的見辨,何能爲史;且一部書兩個意見,令人何所適從。從一方面說起來,似乎也有道理,其實這適 足以表威氏的長處:㈠這種創見的事實,可以打破歷史家正統的觀念,原來幾千年的事實,要賴幾個 史家的意見以爲定評,也是做不到的,做歷史的人何必擺出「太阿在握」的樣子,以「千秋月旦」自居 呢?前人以爲「一字之褒,一字之貶」,有時在我們看起來也同戲臺上「一臉之紅,一鼻之白」差不多 。威氏能把人家反對的意見,公共發表在自己書上,這是何等的態度!(二)因爲有這種公開的態度,所 以很可以唤起讀者自由硏究的精神。自己也用點思考,去推求眞象。那又何致於依靠前人,和讀胡致
堂史論的先生們一樣呢?威氏是一個文學家,不是史學家,所以匹馬學刀,殺入歷史的領土,如入無 人之境;可以推翻歷史界許多舊觀念,惹起歷史界許多新問題;此書對於世界的影響,恐怕要到五十 年以後方纔大現。威氏的名字,早已在近代文學史中有重要的位置。其比較重要著作可以略述如下: 1. The time Machine (1895) 2. 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8) 3. Anticipations (1901) 4. A Modern Utopia (1905) 5. New World for old (1908) 6. First and Last Things (1908) 7. Tono Bungay (1909) 8. Anne Veronica (1909) 9. Mr. Polly (1910) 10. The New Machiavelli (1911) 11. Marriage (1912) 12. The passionate Friends (1913) 13. The Research Magnificent (1914)
14. Mr. Britling sees It Through (1916) 15. War in the Air (1917) 16. Joan and Peter (1918) 這大都是在近代文學史可以找得到的著作。他的小說,因爲時代的關係,不免帶報章派(Journ alistic) 是他的缺點;但是有他精銳的文筆寫出來,因此更覺影響普遍。他的小說有兩種特點,爲他 人所不及的:(一)有科學的色采,凡是科學界有點新想像、新學理,就先被他捉住了!如The War of the Worlds等均充滿科學的玄想,極能唤起讀者對於自然的興趣.,(二)有社會的精神,他原本是主張 社會主義的人,所以對於社會組織的批評,更爲深切,如The New Machiavelli等書,尤足令人感 動。而Joan and Peter寫兒童敎育,發生極大的影響;一年半間銷行至二、三百萬,至有人以盧騷 的Emile後第一敎育小說相擬。大戰開始以來,著作多傾向於鼓吹世界和平及社會改造問題,如—— (1) The War that will ends War (1914) (2) Peace of the world (1915) (3) What is Coming (1916) (4) Core of the Trouble (1918) (5) In the Fourth Year (1918) (6) The Undying Fire (1919)
這部歷史就是他最近的大著作。威氏的思想雖不精深;但是讀他的書,除領略文學之外,還可同 時代思想相接近。是我們在當代著作家中很値得注意的一個人。志希附誌於普林斯敦。一九二一年三 月三十日上午二時。 ——「新潮」第三卷第二號,民國十年九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