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杜威博士的「德育原理」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19/10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評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1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8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62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杜威博士的「德育原理」 Dr. John Dewey : Moral Principles Education (published by The Riberside Press, Cambridge) 在這本「德育原理」未出版之先,杜威博士曾經做過一篇講道德敎育的長文,叫做Ethical Prin- ciples Underlying Education 獨倡改革道德敎育的新義,大大的振動了當時的敎育家。以後他又根 據硏究所得,合以前文精義,成了這本「德育原理」。這實在是敎育裏一個極重的問題,我們有介紹 之必要。 現在中國人不是長吁短嘆的說些什麼「道德墮落」的話嗎?但是道德墮落的原因和補救的方法, 他們是不問的,祇是長吁短嘆幾聲之後,就敎小孩子去讀經——背些什麼「曲禮曰:毋不敬」——上 修身課—敎些什麼「聰訓」、「齋語」、「曾文正公家書」,以爲自此可以「意誠而後心正,心正 而後身修」了。那知道讀經祇是讀,修身課祇是上,對於道德的增進一點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好影響 ,並且背了人之後,所做的壞事更要多呢!讀者一讀中國人的小說和筆記——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之類——就知道那班手拏「近思錄」的人,晚上幹出什麼事情來?我常說:若是讀經,上修身課可 以增進道德,那中國人個個都是聖賢,何至於害得他們長吁短嘆?所以杜威博士在這本書裏開宗明義 的主張,就是反對專門空談道德(他稱之爲Ideas about Morality)而要在事實上養成道德(他稱之爲
Moral Ideas),事實上養成道德的方法,就是提倡自動活動以適應社會的生活。使關於小孩子的行動 不論所發的、所受的,都能直接間接對於他的行爲發生影響。道德全靠實際的表現,不是祇會高談的 人就可以做得到的。有一個人看會了泅水的講義,自己在房間裏,關了門照到講義上的姿勢爬,果然 試卷及格了!在洇水函授學校畢業了!他下水去了!他的結果,祇是向水底下去。(這個笑話見本書 一三至一四頁,博士前次演講「現代敎育之趨勢」的時候,也說過的。)丢開實際的活動來談道德, 也是這一樣的情形。你不看許多人在學校的時候,滿口仁義道德,一出來應世就張皇失措,無以自持 嗎?所以學校裏修身一門功課,是絕對沒有用的,是應當廢除的,—北京試行新敎育的孔德學校裏 已廢除了,—因爲講得面面有理的道德,尙且非空談可以奏效,何況那種格言,—遺傳道德—— 是重文字,輕精神,重命令,輕自動,不但同「人生」沒有關係,而且是壓迫「人生」活潑潑精神的 東西呢? 什麼是道德?道德不過是人類對於現在社會生活的一種適應,人類離了生活固無所謂道德,而離 了社會生活亦無所謂道德——況且社會的生活就是人類的生活,是離不了的;魯濱孫漂流荒島,寂然 一身的時候,纔有這種感想。所以道德固然不是已往生活的,乃是現在生活的,並且不是個人生活的 ,乃是社會生活的。離了水不能學泅水,離了現在的社會生活,就不能學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道德。 現在學校裡沒有社會的精神,實在是一個大缺點。須知學校並不是別的,乃是一種社會的組織;學校 裡的敎育,乃是一種社會生活的進行,所以學校和學校敎育並非爲兒童將來社會生活的預備,當使兒
童有團結,有活動,作現在社會生活的實現,有了這個根據,纔有道德敎育可言。 但是如何可以使兒童團結活動,去作現在社會生活的實現呢?大約可分幾方面說: 一、兒童方面:當有各種自動的活動在學校裏的生活,當如在社會上的生活一樣,凡事都貴乎親 自去試驗,一步一步的試驗,一步一步的改進,纔是眞正自動的適合,纔可創造眞正進化的社會。總 之,兒童的天性是動的,不是靜的;是能發的,不是僅能收的;是能做的,不是僅能聽的;是社會的 ,不是個人的。所以注重的當在工作,當在團結互助。這種道理,我在前篇介紹學校與社會的時候已 經說了許多,現在可以不必再說了。 二、敎員方面:當引起兒童各種自動的活動。當知道德敎育,不是消極防範的,而是積極提倡的 。我們中國道德的基本錯誤,就是偏重在消極的防範。試一讀曲禮的內則等篇,儀禮的種種禮節,簡 直把好好的人類,同把戲的一樣玩。玩到結果,把人性都戕賊完了,還有什麼道德,所以眞能明白道 德的敎員當順到兒童的人性,引他們作種種人類的活動,最好自己也加入他們的活動,以前高坐堂皇 ,像裝金菩薩的樣子,現在不能擺了。 三、敎材方面:當爲有社會性的學科交互的中心,不在某種特殊的科目,而在兒童社會的生活。 工作敎育固是很好,而地理、歷史也是極好的材料。從前歷史、地理的敎法,祇是敎兒童讀書,敎兒 童記人名、地名、年代種種,實在一點用沒有。歷史、地理的敎材,不在乎書,而重在社會生活的環 境。在社會生活環境裏選出來的材料,纔可以引起兒童興趣,助長他的記憶,而且說明種種難於抽象
說明的道理。(參看杜威夫人演講的初等敎育一篇,由我所記的。)歷史的用處,不在乎敎人記得幾 個人名、地名、年代,而在說明社會生活進化的原理,地理的敎法,不在乎分成些什麼「數學地理」 、「地文地理」、「政治地理」、「商業地理」,而在說明人類相互的關係,使他們互相了解(參觀 我所記的杜威女士歷史學的硏究一篇,及本期王鍾麒君擬編高小學史地敎材大綱一篇)。 四、制度方面:當趨於合乎社會的,而廢除不合乎社會的。學校裏最應當使兒童有種種社會的結 合。一方面可以增進他們活動的興趣,一方面可以養成他們互助的精神。如考試的制度,是不應當有 的;而在初等敎育之中,更是絕對不能有的。考試直接所生的罪惡還小(如傷害身體種種),而間接 發生的罪惡實大。一種惡祇能從本身上發生害處的,還不是眞正的罪惡,於本身之外更牽及他事而發 生害處的,纔眞是「罪大惡極」了。杜威博士以爲考試最大的罪惡有三種:(一)養成個人的競爭心,排 斥社會性,往往使兒童互相傾軋;(二)使他們專注重表面的形式,致處於被動的地位;(三)考試原不過是 僥倖的事,一有失敗,往往使心氣稍微薄弱一點的兒童,志氣頹喪,永以劣等自居,而不能自振;就 是勝利的也不過趾高氣揚一會,何曾有點實益?(中國小學校學生,都有入學試驗,去應試驗的人往 往非常之多,而被自以爲嚴的學校所錄取的又非常之少——所以考小學也同打「發財票」一樣。這 班辦小學的當局自以爲「辦事認眞」,那知「誤盡蒼生」已經不少了!)況且考試往往專爲預備將來 而設;那知道將來到沒有預備好,現在所有的經過一考之後,反而丢去! 其餘重要的觀念,我也無暇多說。總之,一方面能實行自動的活動,一方面能適應社會的生活的
人材,不但是一個道德家,並且是一個世界改造者! —「新潮」第二卷第一號,民國八年十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