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中華民國史料叢編」第一集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8/9/1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26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3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中華民國史料叢編」第一集序 中華民國的誕生,到現在已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如果加上開國前的創造史,就是從中華民國 之父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起,更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這一段時期正是中國面臨著古未有的大變,同 時也牽連著整個亞洲以至世界的變。而且這種變,仍在繼續不停的進行中。我們處在這個變的時代, 無論是對歷史的真象負責,或是對民族生存的適應負責,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實在是一樁急不容緩的
事了。 中國的史學,在世界學術上,原是一枝挺秀而發達最早的學術,它所留下的成果,也是豐富而輝 煌的。卻不幸在近代史方面,尤其是在民國史方面,常是一張空白。由於中國近世紀的變,引起了世 界性的問題,因此西方人士對於近世中國問題,已在有計劃的有組織的進行研究,儘管他們所根據的 材料和觀點,未必完全正確,但如果我們自己,不去研究不去整理自己的史料,如何能澄清一些所謂 「中國專家」的錯誤立場和觀點。 中國國民黨,包括它的前身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以及中華革命黨,在中國近世紀的每一變 局中,都居於「中流砥柱」的地位。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的具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同時中國國 民黨對於歷史文獻的保存,也最積極與重視。自從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後,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會於民國十九年一月六日通過成立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以來,對於史料的蒐集與整理,已具有良好的 規模。它不僅為中國國民黨本身保存歷史文獻,同時也為中華民國保存歷史文獻。 為了適應研究中華民國史的需要,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除了在史料的蒐集和保存方面盡了最大的 努力外,也曾經不斷的公佈史料,例如革命文獻、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國父百年誕辰紀念叢書 ,以及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歷年所出版的書刊,包括國父全集、年譜、墨蹟,以及革命先烈先進的全 集、傳記、墨蹟、圖片等。而且今後更將大規模的公佈史料。因此「中華民國史料叢編」的發行,便 是適應這一需求而產生。這一工作,我們將經常的繼續下去。現在所發行的第一集,祇是這一工作的
開端。 「史料叢編」的編選原則,第一、注重資料的豐富;第二、注重資料的完整;第三、注重時代的 代表性;第四、注重罕見的孤本;第五、隨有隨編,不拘泥年代的順序。本此五項原則,我們選擇二 十四種史料做為「史料叢編」第一集。 「史料叢編」第一集大部份是二十世紀開端最初五年的史料,其來源大多出自東京和上海。這一 時期確是代表一個時代的轉變。梁啟超在「清議報一百冊祝辭」中曾說:「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點 之一剎那頃,實中國兩異性相搏、相射、短兵緊接,為新陳嬗代之時也。」因為拳亂發生於一九○○ 年,是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也就是中國反動的舊勢力發洩到最高潮的時候,接著一九○一年(辛丑 和約成立)便是新勢力復活的時期到了。二十世紀最初五年間(從辛丑合約到日俄戰爭),可稱為中 國新勢力復活的醞釀時期(李劍農、中國近百年史上冊二二○頁)。 二十世紀的開端,無論就國民心理而言,或革命的情勢而論,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轉變。一九○ ○年拳亂以前,中國大多數人士,還只感覺到外人侵略中國的可惡可恨,對於滿清政府還不敢藐視。 其時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運動也在這種仇外的與守舊的思想籠罩下,處於不利的情勢。如孫中山先 生自傳所云:「由乙未(一八九五)初敗以至於庚子(一九○○),此五年之間,實為革命最艱難困 苦之時代也……適於其時,有保皇黨發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比清廷且為尤甚!當此 之時,革命前途,黑暗無似,希望幾絕!」那時一般人士對於革命的心理是如何呢?孫先生云:「當
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 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 自從拳亂的大禍以後,中國的大多數人士,卻把恨惡外人的心理,完全移到清廷身上了。而「國 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加以八國聯軍之破北京,清后帝之出走,議和之賠款九萬萬兩而後,則清 廷之威信已掃地無餘。而人民之生計從此日蹙,國勢危急,岌岌不可終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 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同時中山先生革命運動的情勢,也完全改觀。如中山先生所云:「惟庚子 (一九○○)年失敗之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歎息,恨其事之 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 「史料叢編」第一集大多是這一革命風潮萌芽時期的產物。最早的則為「中國旬報」,這是孫中 山先生命其同志陳少白在庚子的前一年回香港所創辦的「中國日報」之旬刊。實開革命風氣之先。到 了庚子年間,「適各省派留學生至日本之初,而赴東求學之士,類多頭腦新潔,志氣不凡,對於革命 理想,感受極速,轉瞬成為風氣。故其時東京留學界之思想言論,皆集中於革命問題。劉成禺在學生 新年(一九○一)大會演說革命排滿,被清公使逐出學校;而戢元丞、沈虹齋、張溥泉(繼)等則發 起國民報,以鼓吹革命。留東學生提倡於先,內地學生附和於後,各省風潮,從此漸作。在上海則有 章太炎、吳稚暉、鄒容等借蘇報以鼓吹革命。」(有志竟成篇) 二十世紀開端的幾年間,東京和上海兩地的革命出版物真如雨後春筍,陸續湧出。其在東京者,
有如國民報月刊、游學譯編、湖北學生界、浙江潮、江蘇、新湖南、猛回頭、警世鐘、新廣東、國民 必讀、最近政見之評決、太平天國戰史、二十世紀之支那、洞庭波、漢幟等;其在上海者,有革命軍 、駁康有為政見書、黃帝魂、最近支那革命運動、蘇報案紀事、訄書、俄羅斯大風潮、孫逸仙、沈藎 、攘書、中國民族志、清秘史、女界鐘、三十三年落花夢、二十世紀大舞臺、俄事警聞、警鐘日報、 國民日日報囊編等。 「史料叢編」根據它的編選原則,不可能把同一時期所有的史料完全編入,而且也無此必要。但 某些重要而具有特殊價值的文獻,我們也不願割愛,將編入「革命文獻」中。同時「史料叢編」第一 集中也有一九○六年以後的史料,本諸隨有隨編的原則,一方面變於版本的劃一;同時在時期上,也 可與「史料叢編」第二集相配合。 為了便利各界瞭解與選擇「史料叢編」及黨史會歷年所公佈的資料,另行編印「出版書籍目錄」 一種,對每種史料都有簡要的介紹。同時,特編「史料編纂第一集介紹」一書,包含本集二十四種史 料的發刊詞或序文,及其全部目錄。手此一冊,俾便瞭解及查閱本集各種史料的內容。 我們希望這一事業,能為各界所支持,使中華民國史的研究,進入新的途徑。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