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國父年譜二稿」導言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5/11/12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16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19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國父年譜二稿」導言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不僅為中華民國推翻四千餘年君主專制政體,而且為亞洲建立第一個
民主共和國。先生本崇高之理想,樹立建國之宏規,冒險犯難,鞠躬盡瘁,不惜竭其畢生之力,以遂 其匡濟之心。於今辭世已有四十載,而此劃時代偉人之中外文字傳記,尚有從詳實年譜,加以補充與 增訂之必要,此為中外史家所公認。何況國父一生當時代之劇變,為興革之樞紐,其接觸之繁廣,遭 遇之璀奇,與奮鬥之艱苦,尤為中外若干偉人之所難與比擬者。 昔在大陸時,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曾試編「總理年譜長編初稿」未就,僅約二十萬言 ,且多錄長篇文件,因其時尚無較完整之國父全集問世,以致常見者亦被全錄。民國三十八年中樞遷 臺,三十九年余奉命主持黨史會,繼續整輯國父文獻,交由中央文物供應社印成「總理全書」十冊( 現更名「國父全集」),蔚為大觀。自是先生言行,多可從此中探求稽考。但該書所輯,以成篇成帙 之著述及文件為限,致先生墨跡著於斷簡殘編,而意義極為重要者,無從編入,於是另行影印「國父 批牘墨蹟」,加以考訂,於四十四年由黨史會出版。又因全書體例係按文獻之體裁與性質,分為種類 凡十;其中各類所收,雖按年月排列,然終以自為系別,不能循一貫年月予以編次;於是復選擇事蹟 之重大者,編為「國父年表」,簡略殊甚,疏漏不免。當時聊備檢查而已。然事蹟繁多,時序錯綜其 間,亦頗難於貫串,故對年譜之拓編,仍無時不在計劃之中。 三十八年大陸淪胥,國史館文獻,盡陷匪手;幸黨史會所藏開國文獻全部運臺,國父手澤與先烈 翰墨,所藏尤多,尤為瓖寶。政府重視開國文獻,遂於國史館未恢復以前,委託黨史會兼理國史館史
料編纂委員會任務,自是編著年譜計劃由於時代與環境之要求,愈不容緩。四十五年擬定編纂綱要, 乃盡發黨史會所藏有關國父文獻,佐以期他載籍,歷時四載,始成初稿;並經再版。然參預考訂與編 纂工作之同人,仍以為未足,於是繼續多方搜求海內外史料,頗有收穫,以備貢獻於國父百年誕辰紀 念大典,但仍名之為二稿。且將引文及註解地位,略有變更,如所引用文字之出處,將其移置每頁邊 緣,以便讀者,即其顯著之更張。至於文字則仍重在平實,力求避免譏彈。 國父領導國民革命,波瀾壯闊,其生命動態常為時代演變之重心。故有若干事實,並非直接屬於 其本人,但為其流風所被者;且有若干相反之事實,因之而引起國父之決策與行動者,設不予以提及 ,則讀者將無以明瞭某一時期歷史現象之因果。如認為此係通常年譜中所不經見,蓋由於此一主持國 家民族命運者本人之生命,常與當時歷史相互交織而成也。 本書約百萬言,不特本會若干同人參預其事者多所獻替,歷寒暑而不輟,且常請教於海內外有關 之先進與友好,承其惠予歷史性的資料。學術機構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同人亦均承其不斷的作 資料與研究上之貢獻,俾增其所不備與未能。但歷史本身。即係無盡藏之寶庫,偉大人物之貢獻,不 僅在瞬息之生前,而且永垂無窮之後世也。 當年在遷徙時期曾從事維護本書所據原始文獻最早者為沈裕民與李振寬同志。繼續廣事搜求並曾 將史料文獻加以學術性之考訂,而從事最後編輯工作者,為蔣永敬與李雲漢同志,曾介木、張大軍、 項達言、楊本章、眭雲章諸同志,亦分別參預其事;高子超、范廷傑、林德諸同志供職史庫,從事史
料抄繕工作,均著勞績。安懷音、楊毓生諸同志平時對於史蹟之展覽與維護,頗費周章。劉世景同志 對於發稿校稿,乃至督印,常日不暇給。此皆足見發揮群策群力之功效。余則不過董其成而已。羅家 倫。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撰,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印行, 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