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革命文獻」第三十五輯前言 日本侵華有關史料——九一八事變
Identifier (Dublin Core)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序文; 革命文獻; 日本侵華; 九一八事變; 安內攘外; 史料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10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12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當瀋陽事變消息傳至南京,正值中央從事平亂、剿匪、救災,不遑寧處之際。八方風雨。應付為艱。蔣主席迅卽由江西剿匪總部,返抵南京。二十一日在中山陵園召集黨政軍首長,商議大計,決定設立特種外交委員會,為對日外交決策機構。對外避免擴大戰爭,冀能由訴諸國聯,得申公理,致使日本就範(註一)。蔣主席乃先後於二十二日在南京市黨部作嚴正之聲明,以下列方針,昭告「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又在十月十二日於國民政府擧行之總理紀念週時,繼續作「擁護公理,抗禦強權」之呼籲
。一面對於江西剿匪軍事暫取守勢(註二),一面並在政治方面,亟圖從速促成兩廣軍政當局之通力合作(註三)。於是乃有寧、粵兩方在上海擧行統一會議,進一步促成四全大會之召開,以期統一步驟,共赴國難。蔣主席十一月十二日復在四全大會首次會議時,更懇切呼籲:「一致認定黨內之團結,是我們目前唯一的出路。」嗣於十一月三十日外交部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時,親自致勉,說明「外交上無形之戰爭,其成敗勝負之價值,則超於任何一切戰爭之上。」進而指出「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為功。」綜觀當時各種措施,似以避免立卽應戰之成份為多,但對此內外交迫之情況,實屬不得不然。只惜此項謀國者之苦衷,當時未能充分博得國人之認識及諒解。至一般民衆心理,雖於數十年倍受日本軍閥之侵凌,却仍係組織缺乏,於是共產黨徒,乃乘機利用,藉彼方之組織與領導,以擴大其攻城掠地之野心,而饗受其不勞而獲之宿願。前項實事在三十年前,至今思之,仍不今感慨萬端。然覆按事變初起時,政府當軸之應付方策,及其所遭遇之種種困難,實不能不讚佩蔣主席在事變尚未起時之沉着與先見。他於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對全國同胞書告中所揭示之「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及「不先消滅赤匪,則不能禦侮;不完成統一,則不能攘外。」之根本大計。此乃當時所必須遵行之道路,亦為救國之唯一途徑。往事已矣!深思事變後六年,在日本軍閥一手導演之下,終致釀成第二次中日全面戰爭,亦曾領導日本幾致陷入於亡國之深淵。在我國則於八年抗戰之餘,更飽受中共所佈無量數浩刼,以迄於今。
「誰為為之,孰令致之。」此語可作殷鑑!編者。註一:有關國際聯盟討論中日事變經過之文件,已錄入本文獻第三十九輯及四十輯。註二:有關江西剿匪諸文件,已錄入本文獻四十一以後各輯。註三:緣事變前,在廣東之一部份人士,聯合軍人,曾於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另組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於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