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狄君武先生遺稿」前言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5/3/11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1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狄君武先生遺稿」前言 狄君武先生與我相識遠在民國六年北京大學西齋四號房間,這號房間裏共住四人,為傅孟真、顧 頡剛、周烈亞、狄君武。我因為同孟真、頡剛都對文學革命運動有很大的興趣,故常到四號商討編撰 和出版「新潮」問題。君武此時雖在哲學系,卻愛好「選學」,常常填詞作曲以就正於黃季剛、吳瞿 安兩先生。烈亞則治佛學,後來做到西湖某大叢林的住持。「道並行而不相悖」,正是當時的氣氛。 到了五四運動發生的時候,波濤洶湧,君武見外患日迫,軍閥專橫,於是一變其文人積習,而投 身於此一運動。如營救五四到六三間陸續被捕之同學一幕,他和我在晚間帶了些食品和內衣等到警察 廳內的看守所去「探監」。一進廳門,衛兵均以刺刀相向。我要和他一道進去,他力阻我同去。他說 「他們認得你,不認得我。」又說「你會同他們爭執,讓我單獨去罷!」我不肯,終於同進去。他以 和善的口吻,說太倉人學講的北京話,對方看他是一個十足的文弱書生,態度也就和緩下來了。這是 他在「秀才遇到兵」的場合中,能應變的一幕。以後幾次類似的交涉,同學們都推他去辦。 以後他應吳稚暉先生勤工儉學的號召,赴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我則先赴美國再到歐洲,大家都忙 ,祇通過兩封信。一直等到國民革命軍打下了南京,他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與葉楚傖先生
共朝夕,為楚傖先生左右手;我在總司令部服務,兼理文化教育事項,大家才旦夕相見。當日軍在上 海發動一二八戰爭之時,中樞遷到洛陽;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掀起了中日全面戰爭,中樞建立戰時首 都於重慶,君武均先後緊守中樞政治會議與國防會議秘書處等崗位,不稍疎忽,而且能認清大局與維 護大局,不計個人恩怨,常與倉楚先生商酌,消除若干人事磨擦於無形。君武亦行若無事,認為不足 與外人道。此種功成不拘的襟懷,非受之者所能盡知,卻是君武瀟灑出塵之處。至於間有吟風弄月之 篇,故作多情之什,不過傳統的名士結習,若以此責君武,君武九泉有知,必不以為忤,而將報知以 微笑。羅家倫。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十一日,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