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革命文獻」第三十四輯前言 日本侵華有關史料——九一八事變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4/12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6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9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革命文獻」第三十四輯前言(日本侵華有關史料——九一八事變) 本輯與第三十五輯,均屬有關日本在我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史料。前輯著重在事變當時情況與 中日雙方折衝之經過(註一),後輯為事變發生後政府當局肆應之情形。在搜羅此項史料以前,編者即 已感覺到此一事變之複雜與史料之浩繁。即就原始史料而言,其已公開者至少已達四種,可資查究: 一為中國政府各機關檔案;二為日外務省檔案;三為東京裁判之訴訟紀錄與證件(註二);四為日內瓦 國際聯盟公報。且此數種史料,均屬卷帙繁多,相互矛盾。掩飾脫落之處。更不待言。如何從事探求 其個中真偽,誠非片言所可決。 事變發生時,又適逢我國內外情勢為多事之秋。如湘、鄂、贛一帶的朱毛匪患;長江流域的水災
,而其災民數逾五千萬,常為共匪所裏挾。至於名義歸順中央之驕兵悍將,又多陽奉陰違,形成割據 之局,在在使中央當局難於兼顧。就國外局勢而言,則公元一九三一年又為世界經濟發生恐慌之年, 擠兌風潮,幾乎漫延全歐,以致西方國家無餘力過問遠東局勢。美國國務卿史汀生曾慨嘆道:「如果 瀋陽事變是有人預定的陰謀,則這項陰謀所選擇之時期,真可謂適得其時。」(註三)此一因素,自更 足以促成東亞之危機。 我國東北事變為日關東軍將領久蓄之陰謀,誠為不爭之事實。然舉事之日期初未選在九月十八日 ,但在事發前東京軍部及幣原外相均曾得到密報,報告關東軍有起事之確息。嚮使日本樞府,能有彌 禍之決心,仍可及時設法防止,至少不任其燎原。若就日本首腦軍部方面的態度而言,則反於關東軍 的異動消息傳到之時,非常快意。即事變已繼續擴大,朝鮮軍仍未奉到日皇敕令,即已擅自越境,而 其中樞竟無法制止,少壯軍人如此跋扈,信夫其綱紀蕩然,國將不國矣。當龍江、錦州出兵事件發生 時,日軍首腦部鑒於局面將不可收拾,亦曾被迫運用其奏准天皇所授之「臨參委命」之最後大權(註 四),欲仗其能限制關東軍之任意行動,但為時已晚,雖奉天皇大權,也無法生效了。是年十二月犬 養毅內閣成立,才由內閣奏准,明敕施行。此中情節,在戰後日方出版「太平洋戰爭之路」一書之第 一冊及其他別卷所載之日本參謀本部「滿州事變機密作戰日誌」中(註五),披露相當詳盡。犬養毅不 到半年即被軍人所刺死,此事當為主因。 據此史實,可見日本當時軍人的跋扈,以及政黨政治之陷於末路,一切政策咸被軍部所操縱,而
軍部之發令指揮權,又並非出於本身,而在派遣軍的將校。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軍人, 遂欲加放肆,不顧一切。彼等於潛意識中,充滿了英雄主義的色彩,受資本主義的引誘,更有「醉臥 美人膝,醒握天下權」的諾曼狄克幻想,以為奪取到我們東北的土地資源,一切都可以為所欲為。遠 至甲午之戰,近至九一八、東北、華中以及西南各地之侵略戰,均係日閥此種幻覺所構成。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為日本本國,為東亞和平,及世界安定計,其謀國者竟不深思! 註一:九一八事變就其影響範圍所及,除是日之日本關東軍出兵攻佔遼吉事件外,尚應包含較後土肥原所利用之便衣隊 ,製造的天津事變,及協助日軍攻佔龍江及錦州事件。 註二:「東京裁判」係指戰後東京國際軍事法庭裁判(IMTEE)所錄之各種文件。就其審問之筆錄而言,已達四八、一 八八頁。 註三:見史汀生著「遠東之危機」(Far Eastern Crisis)一書第五頁。 註四:「臨參委命」即臨時參謀總長委任命令之簡稱。此制度創自明治朝之日俄戰爭時代。由天皇授一部份統帥大權於 其參謀總長,准其用御旨代行。自日本進犯東北起,至是年十一月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在三星期時間以內, 參謀本部臨參委命之運用,竟達九次之多,天皇之大權旁落可知。 註五:日參謀本部「滿州事變機密作戰日誌」,本文獻已全譯,分附於三十四輯及三十五輯之後。 此輯編寫就緒後,曾就商於研究當年日本軍方動態之同人。其研究所得資料甚多。就日方在戰前 與戰敗後軍部官佐的口供而言,均盡量為皇室開脫,且有多人為滅己口而服毒自殺者。其實如日皇之 弟秩父宮在東北事變爆發以前,早曾赴我東北,聽取日本關東軍將校有關侵略大陸之報告,豈得謂日 皇不曾知情。其所謂中央不策動說,乃係一套烟幕。即此一端,已足類推。編者。中華民國五十三年
四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