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前言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4/11/24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05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前言 國父組織興中會——中國國民黨的最早名稱——正當甲午年(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我軍敗 績,日本侵佔臺灣的時候!這兩件大事,合在同一時期發生,決非偶然!其間的因果關係,瞭若指掌 。復興中華,恢復臺灣同胞自由,俾能重歸祖國懷抱,正是多少年來先烈先進所殷切期望,不惜盡全 力以赴的大事,國父生平曾兩度親到臺灣視察,並非遊覽,而是關心。當時在臺的同胞對於國父的愛 慕與敬仰,都有當年報章文字為證。這正如戴季陶先生所寫「血濃於水」的題詞。 在臺灣無數的同胞,在五十多年的日本武力統治之下,受盡了犧牲和奴役的痛苦。在臺的仁人志 士,如邱滄海、連雅堂、蔣渭水諸先生從悲憤而發為雄邁詩文,以振奮民氣;如羅福星、賴來、余清 芳諸先烈則號召民眾寧願殺身成仁;即山地同胞亦保持壯烈的精神,發動英勇的霧社事變,長留「碧 血英風」!
但是在祖國的中國國民黨於國父逝世後,也同樣的遵奉他的遺志,歷劫不磨。他的繼承人蔣總統 自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後,無時不以鞏固國土,拯救同胞為自己應付的責任。從九一八事變起,日本 軍閥侵略中國的野心,見之於迭次規模宏大的軍事行動。我國軍民也不惜犧牲,節節抵抗。直到民國 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間,日軍在北平的盧溝橋頭,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不久就變成全面的攻擊。儘從 盧溝橋七七事變起,到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止,我國軍孤軍奮戰,雖然歷盡艱 險,但是毫不氣餒,而且以為收復全國失地和拯救全體同胞為神聖的使命。到民國三十二年蔣總統和 美國羅斯福總統及英國邱吉爾首相在埃及舉行開羅會議。中國的提議祇是要收回被日本強佔去的臺灣 、澎湖,讓我們離散的同胞,得重回自己祖國溫暖的懷抱。我們祇是以收復失地為限,絕不要求向國 外擴充任何領土。這種堂堂仁義之邦的偉大風度,使其他友邦,莫不大為欽佩,一致贊同。 臺灣是這樣回到祖國懷抱裏來的!但是祖國卻也曾付出了偉大數量的生命和物資的代價!從民國 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在瀋陽北大營開始的中日戰爭,到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告投降為止,我們軍 民死傷的人數,至少在二千萬以上,至於金錢的損失和物資的毀滅量,那就是更無法估計了! 可見得我們中華民族在各地區的同胞,都是休戚相關,而且相依為命的。人們對於過去的艱難困 苦,常常容易忘記。有不少人還以迷惘的心情,構想些過去不曾有過的殘夢,這是幻覺!這是不讀歷 史的緣故。 現在的歷史,不祇要仗文字的記錄,而且還仗圖片的傳真!這本「中國國民黨與臺灣」,正是供
給諸位讀者一部忠實的備忘錄!羅家倫。中華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印行,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