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革命文獻」第二十九輯前言 抗戰前有關國防建設史料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3/9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8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9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革命文獻」第二十九輯前言(抗戰前有關國防建設史料) 本輯文獻仍與前數輯相聯繫,其重心為發奮圖強,從建設以禦外侮。如積極從事導淮,以期減免 長江下游之水患,且圖軍糧民食之增加。建築重要鐵路幹線,使其深入西北、西南等地,俾軍事後方 ,能有充分舒展之餘地;並謀接近邊疆,能得國際交通運輸之自由。如粵漢、隴海兩路之重要性言已 言之,更無論矣。他如浙贛鐵路於此時期早已通至南昌,再向西延建為湘贛鐵路,俾與粵漢接軌;如 蘇嘉鐵路,則亦有裨於作戰時東南軍事之調動。又如南京浦口之輪渡,係為聯繫大江南北鐵路運輸而
設,杭州之錢塘江鐵橋,更於抗日軍興後,在極短期內達成運輸滿載軍火、軍需之鐵路車輛,退入西 南地區,以支持艱苦之戰局,此皆成效之顯著者。政府除建設空軍而外,並極力開闢民用航空線。自 民國二十三年起,如滬平(上海北平)、滬蜀(上海成都)、渝昆(重慶昆明)、滬新(上海迪化) 、蘭包(蘭州包頭)、陝蓉(西安成都)等線均次第開航。選擇中央、交通、清華、武漢四大學分別 設置高級航空研究班與航空工程系,亦顯著成效。 至於新生活運動,在此際極一時之盛。此一運動,表面形態雖似社會教育運動,但其深意實為振 奮民族精神,革除因循積習,從此準備在生死存亡之長期抗戰中藉以鍛鍊中華兒女之風格也。編者。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