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文獻」書後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3/9/18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86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89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文獻」書後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對於中華民國開國的重要性,已在導言中加以說明,但是這冊文獻裏 還有若干富有歷史性的函件,仍當提請閱者注意。 這冊文獻原來分為兩個手卷裝裱:第一卷最為重要,凡中部總會成立宣言、章程、成立會簽名單 (簽名單中于右任先生到會而未簽名,因主持民立報關係避免租借工部局注意)、開辦捐認捐名單、 總務幹事會會議記錄、以及發展中部革命行動之重要決議等,其餘都係函件。函件之中計有黃克強先 生的親筆信五封,在香港所發兩封,披肝瀝膽,敘述胸懷,討論大計,尤為可貴。其餘三封係到達武
漢統軍督戰時所寫。宋鈍初先生致陳英士等三先生函與致楊譜笙先生函各一件,也在武漢所發,前者 為策劃長江上下游軍事,後者為商請洽購日本軍械。一共十六件。第二卷為梁龍三函(廣東人,時任 駐日本的中國同盟會庶務。按當時同盟會組織,庶務權責甚大,宛如現在新式事業機構中的執行長) ,均為武漢革命起後防諜籌餉等事。鄧澤如先生四函,(其中二函署鄧恩)隨時報告其在南洋各地籌 募軍費的良好效果,及僑胞對國內革命的熱烈反應。此老忠貞不二,品行甚為人所讚佩。譚人鳳先生 二函,其中一函係民國元年二月間孫大總統任命他為北面招討使後為籌款運械備赴煙臺任宣撫使工作 之用者。(其餘一函亦未署年月,約在民國二年間,係發於宋鈍初先烈被刺後為其在上海營葬問題。 就時間及主題而言,均不相合,但一以保存此卷原始文獻的完整性,一以表示當年革命黨人何等重視 友誼,仍舊留著,亦屬無妨,且以證古語所謂「一死一生,乃見交情」也。)柏文蔚(烈武)先生致 陳英士先烈一函,告以謀在南京起義不易成功,乃改謀在安徽有所舉動,此為辛亥安徽光復的預報。 馮自由先生致陳英士先烈函,係通知其在美華僑組織的決死隊及「飛艇三具已到,駕駛同志李介、余 葵二君現在泰安棧,美人工程師惠路閣士夫婦(Wilcox)現寓惠中旅館(Palace Hotel),均請妥為 招待。」這是辛亥革命軍事中一個突出事件,也可以說是中華民國空軍最早的胚胎! 還有一件大家不甚知道,或是不曾注意的事,就是戴季陶先生在辛亥革命期間,曾協助藍天蔚( 秀豪)先生赴東北起義,以大連為運動中心,組織革命義師,顛覆滿清皇朝的根據地。這也是一支冒 險的奇軍。和季陶先生同去的有商震、蔣政源兩先生。事雖未成,但頗使清廷清吏對革命黨人,驚疑
莫測。我於民國十九年偕季陶先生北上勞軍,在火車上閒談,他對我說:「我生平看人送禮,不曾看 見像靜江先生(張人傑先生字)送藍秀豪那副禮物一般鄭重的。」我問他如何鄭重,他說:「為他購 買三千枝步鎗,四門大炮,作為禮物!」我於是想起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用五代羅隱送吳越王錢鏐的詩句「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寫成對聯送給靜江先生的佳話。(按羅隱原詩僅作「十四州」 ,錢鏐改為四十州,以致羅隱飄然遠出。)季陶先生致英士、譜笙兩先生函中所提到的「靜兄」,就 是靜江先生,可見他對於東北的注意。 這冊文獻裏,僅有陳英士先烈致楊譜笙先生的三個短柬,大概是當時朝夕相處,無需函札。但毫 無疑義的,在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前後,英士先烈是最有幹勁而勇於負責的中堅。其英勇的決策 ,冒險犯難的行動 , 於革命軍在武漢與清軍艱苦搏戰的時期,尤有挽回整個大局的貢獻。這可以看 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著「有志竟成」一章中,講到武昌起義革命完成的時候所下的一段評語: 「時響應之最有力而影響全國最大者,厥為上海。陳英士在此積極進行,故漢口一失,英士 則能取上海以抵之。由上海能窺取南京。後漢陽一失,吾黨又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 益振。則上海英士一木之支者,較他著尤多也。」 至於收集此卷原始文獻的楊譜笙先生,我和他於民國十六、七年間,常在南京丁家花園國民革命 軍總司令行營相見,因為他常來戴季陶、葉楚傖諸先生處閒話。其人樸實無華,不矜不伐。若是不知 道他在辛亥革命前後,尤其是在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和滬軍都督府時期那段煊赫的歷史,簡直不
知道他是掌握過革命機要和財政的重要人物。這卷有關開國的重要文獻,幸而有他——原經手人—— 妥善保持。在大陸時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委員會曾向其借出重要部分,攝影保存,前年曾將其揀出供 應開國文獻編纂委員會選印在「開國文獻」第二編第一冊內。今年適遇譜笙先生的哲嗣楊泰傳君,方 知其原件均存家中;乃商彼讓與公共文化機關保存,並設法影印成為專業,俾得永遠流傳,亦不負譜 笙先生當年一番革命的功績和保存的苦心。經其欣然承諾;並經由陶希聖先生籌措經費,且代表文獻 會聲明此項原件於影印後,即送由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永久保存,以彰史冊。大家這般珍 重歷史文件的精神,也值得表彰在此處。中華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臺北。 ——「開國文徵」第二卷,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