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開國文徵」導言——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與辛亥革命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3/9/15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82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86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開國文徵」導言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與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的創建和滿清帝制的覆亡,其一般的原因,大家都已知道;但是這件歷史上重大興革的 重要關鍵之所在,恐怕不為人人所盡知。因此,我在細閱「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原始文獻以後, 願意提出在歷史上有關成敗興亡的兩點,以供讀者參考: 一常有人問道,為什麼辛亥以前,革命起義地點常在兩廣一帶,而辛亥突將發難中心轉到長江中 部? 是的,就國父所述的十次革命來數,在廣州起義凡三次,惠州三洲田一次,惠州七女湖一次,潮 州黃岡一次,欽州防域一次,鎮南關一次,欽廉上思一次,河口(地臨滇越鐵路邊界上)一次——這 些地點的選擇,大都是因其靠近國界邊緣或易於應用國際交通路線,俾軍械運輸,黨人集合,海外經 濟支援,都有相當便利。但是經辛亥春末黃花岡烈士們進攻廣州督屬受到慘重犧牲以後,一方面固為 革命黨人的巨創深痛,一方面這箇晴天霹靂也震動了全國的人心,而以長江一帶為尤甚。因為長江各 都市人民思想開通較早,輿論宣傳力量也較大,在上海發行的革命書報影響尤為普遍;況且革命起義 在長江流域附近爆發的已經不祇一次。如民元前六年萍瀏醴起義之役,前五年徐錫麟、秋瑾合謀在安
慶、紹興同時起義之役,前四年熊成基在安慶起義之役等壯舉,尤為人所共知。此皆國父所稱為「同 盟會會員自動之義師」。何況黃花岡烈士的火花四處飛揚以後,又值愚昧的清廷採取將人民投資的鐵 路股票,貶值收歸「國有」的政策,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公憤,發生了若干地區的暴動。而清廷不察, 又調遷其中含有許多接受革命思想的官佐和士兵的新軍部隊,前往各地鎮壓徒手抗議的民變;尤其是 把武漢重鎮的新軍部隊調進四川。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什麼革命的力量,不可以轉向,從沿海沿邊的 地區,轉到長江腹心地帶進去呢? 二於是又有人問道,黃花岡烈士為國成仁以後,同盟會正在巨創深痛之餘,恐怕無力及此。武漢 首義也可能是偶發事件。 這種看法,不是沒有相當的理由,但也並不是歷史上可以普遍應用的真理,更與這次武漢首義到 辛亥革命成功的史蹟不符。世界歷史上許多革命的成敗,往往不靠人數的多寡,力量的大小,而靠少 數有遠識、有機智、有決心、有毅力的領導者,在適當的重要關鍵上,能確實把握住時機,而且能冒 險犯難以赴之。黃花岡成仁烈士中固然包含了同盟會中不少的英華,但中國革命力量自從民元前七年 在東京綜合興中、華興、光復等會組成中國同盟會以來,由國父以主義、政策和方略來領導群倫,各 部份在復國運動的主張上,大體已經一致;至於革命的行動上,卻有自動自發,臨機應變,不惜冒險 犯難,置生命於不顧的精神。其機動性的確很大,故清廷應付也很困難。文人學者的筆鋒既所向無前 ,新軍將士的武器復乘機欲試。新軍之中如吳祿貞先烈職位做到北洋新軍統制(當時師長職),就是
同盟會會員,見於國父致日本友人函札中。趙聲先烈曾任江南新軍標統(當時團長職),在東南一帶 吸收了許多軍中的革命幹部。自黃花岡一役之後,黃克強先生的聲威從兩湖擴大到東南地帶,有一時 期幾乎成為神話中的人物。所以他到武昌不久,即膺戰時總司令官的重任。至於起義前武漢一帶的「 日知會」、「文學社」、「振武學社」等機構,大都是革命組織的外圍或化身。既然有這段潛伏的力 量,為什麼不可以及時打開一番堂堂正正的革命局勢呢? 這關鍵就在革命組織的中樞了。黃花岡一役,確使革命中樞受到震動與打擊。當時國父正在海外 從事國際外交活動和鼓勵僑胞工作。黃克強先生親自參預進攻督署的戰鬥,目擊親愛同志的死亡,於 是憤不欲生,正謀暗殺張鳴岐、李準,希望以一己之死而報答死友。革命團體,此時頓現群龍無首的 狀態。幸而同盟會領導方面尚存著一種百折不回的精神。經鬚髮飄蕭的譚人鳳先生由廣州到達上海, 將挫敗情況報告同志以後,即與宋鈍初、陳英士朱先烈商定將革命指導中心移到長江流域,將革命軍 事行動也在長江方面部署。商量既定以後,即行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當仁不讓」的將這 中國心臟地區的革命領導權接收過來。一方面重整黨內陣容,一方面籌劃開展工作。在策畫這項堅巨 革命工作的時候,自然不會有行動綱領一類的文件宣佈,但從他們以後行動的部署裏,也可以看出他 們大致的工作方針和動向: 一因鐵路風潮的蔓延,可藉以普遍的展開革命運動。 二長江一帶軍中的革命同志人數業已增加,自然應當作及時有效的聯絡與發動。
三長江一帶為全國輿論樞紐,可以藉此宣傳的影響。 四如能軍事上佔有據點,則向北或向南用兵,均易於求進展,這又遠勝於局促在西南邊區的形 勢; 五在長江一帶,易於取得經濟與資源的接濟; 六國際觀聽與國際同情也易於爭取。 但是這般大膽的幾位革命先進,雖居重要地位,然其當時生活困難的情況,苦到怎樣,我們自無 法形容。請讀者看他們在辛亥閏六月初六日(西曆一九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開中部總會成立會後寫 「開辦捐」的數目,最多的也不過認到十元,少者祇認得起一元,則他們經濟的困難,可以想見了! 可佩服的是他們並不因經費窘迫而灰心。他們仍然在這極艱苦、窮困和危險的環境裏面,憑著他 們天賦的忠勇和機智,發縱指使,竟推翻了中國四千年的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家 ——中華民國——的新運。這難道是不要人謀,而可以從偶發中信手得來的奇蹟嗎?關於辛亥革命這 件事,正如黃克強先生在武漢首義前七日(陰曆八月十二日晚即陽曆十月三日)從香港致在上海的中 部總會諸位同志信中所說: 「奉讀手札,欣悉列公熱心毅力,竟能於橫流之日,組織幹部,力圖進取,欽佩何極!邇者 蜀中風雲激發,人心益憤。得公等規畫一切,長江上下,自可聯貫一氣,更能力爭武漢,老謀深 算,雖諸葛復生,不能易也。光復之基,即肇於此,何慶如之!」
這封信的意義深極了!這決不是恭維,更不是預言,乃是克強先生閱讀來函後對於該信所述計畫 內容的判斷!雖然中部總會致克強先生原函已不可得,但期所報告於克強先生的各要點,是革命戰略 大關鍵的所在。克強先生的同意與讚美,乃是針對其所報告的革命戰略而發的。可見武漢首義乃是「 謀定而動」,決非「偶發事件」! 歷史不是神通的天書,所以歷史上沒有奇蹟。若是沒有這班仁人志士的血和淚,策劃和犧牲,任 何歷史的奇蹟也決不會天上掉下來的!。 這一原始文件,就是歷史上最忠實的證件!中華民國五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羅家倫。——「開國文徵」第一卷,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會編印,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十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