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淩鴻勛著「詹天佑先生年譜」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0/10/5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71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73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淩鴻勛著「詹天佑先生年譜」序
回想三十五年前過蘇彝士運河時,在入口處望見主張和主持開這條運河的法國工程師雷塞布的銅 像偉然獨立,當時立即聯想到往年在京張鐵路艱偉的山洞工程前,那座詹天佑先生的銅像,也曾經使 我發生過同樣的企慕。雖然一水一山,環境各殊,而心中的讚美,卻無二致。 現在看到淩竹銘先生所寫的「詹天佑先生年譜」,不但使我更認識明白這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家的 生平,而且使我感覺到這好像是一百年來中國工程事業從啟蒙到發育時期的簡史,雖然這發育至今尚 未完成。 在前清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曾國藩、李鴻章接受了容閎的建議,選取了一百二十名十歲 到十六歲的幼童赴美留學,後來分四批遣送。同治十一年所取送的第一批三十名中,有一位十二歲寄 籍廣州的安徽婺源幼童,填報的志願是「技藝」,就是以後中國鐵路工程的開山老祖,他是第一個為 自己的中國造成艱鉅鐵路的中國人——詹天佑! 我們應當回想那時候中國朝廷社會是如何的保守愚蒙,對於新器新知是如何的深閉固拒。光緒二 年(一八七六年)詹氏虛年十六歲,正進到美國紐海芬的海濱中學讀書的時候,國內由吳淞通到上海 的小鐵道,方才行車,當地讀聖賢書的士紳,領導著愚昧的民眾,認為這件怪東西破壞了風水,危險 到身命,居然把他全行拆毀,並且主張要把鐵軌投入海中! 在國內這種昏黑的氣氛之中,這個聰明卻是不善言詞的孩子,居然去學這套萬人咒罵的東西,不 為動搖。回國以後,也決不放棄,專心致志要為中國建築重要的鐵路路線而努力。在伶俐的人看來,
以為「其愚不可及也」,在這位笨人則以為「愚公移山」是可能的。經過幾十年到處遇到阻力的逆境 ,最後能夠打破外國工程師藉不平等條約以把持和包辦中國鐵路工程的狀況,由他以中國工程師的身 份,主持中國當年自己建築的第一條工程上很不容易完成的鐵路。這不專是工程技術的問題,而且詹 先生意志堅決,至誠足以感人的成果。這就是他最偉大的地方。當然他曾經為中國築過好幾段其他的 鐵路,並且為粵漢鐵路規劃定最早的路線,其見解自有過人之處,不可磨滅。他自認為他生平遇著最 大的困難,不是開鑿南口山區艱險冗長的隧道,而是要他到某項開會的場合中去做報告!以「剛毅木 訥」的人能達到這境地,真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了! 淩竹銘先生為詹先生寫成這部年譜,引證廣博,考訂精詳,為一部難能可貴之作。他也曾打通粵 漢鐵路湘、粵省界一帶的山區頑洞,可謂繼承了詹先生的未竟之功。而其努力提早了粵漢鐵路通車時 間,對於抗戰時期南京棄守後,由於此路能繼續輸運國外進口的軍械與物資,使武漢能繼續支持一年 以上,遂使西南固守之勢,因此而能確定,則其對於國家貢獻的重要,自更有不可磨滅者在。以後他 築寶鷄到天水的鐵路,也是「逢山開洞,遇水架橋」,我在考察西北途中,親見其跋涉的艱苦。我想 他寫完了「詹天佑先生年譜」以後,一定不知不覺的口中唸唸有辭道:「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民 國四十九年十月五日,臺北。       按:本文曾輯入「逝者如斯集」,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民國五十六年九月一日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