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陳紀瀅著「歐遊剪影」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0/3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65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66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陳紀瀅著「歐遊剪影」序 這是一部很生動而有意義的遊記——「歐遊剪影」。 書名中這個「影」字,決不是「捕風捉影」的影,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影;他是從事實反映出 來的,其中含有豐富的對象和濃厚的人情味。 民國四十八年的秋天,我和陳紀瀅先生一道前往西德參加國際筆會的年會,會後遊覽了七個國家 ,看見了第二次大戰以後若干成敗興亡,新陳代謝的跡象。疎懶的我至今一字無成,而紀瀅先生成功 這樣好的一部紀錄,真正使我非常欣賞而佩服。我忽視的,他留心了;我忘記的,他保存了;這是使 一個研究歷史的我感覺到何等慚愧的事! 於是不能不使我體認到受新聞記者訓練的好處。紀瀅先生本來是名記者出身,他從新聞工作的經 驗裏,第一、養成了「子入太廟每事問」的精神,而且每每「不恥下問」;第二、養成勤於動筆,隨 時筆記和事過即記的習慣,使「雪泥」上處處留下「鴻爪」的印痕;第三、養成容易接近他人的態度 和方法,無論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富是貧,是美是醜,都能一見如故,不存一點矜持的態度 。當我在作「處士橫議」或是「尋詩入夢」的時候,他開小差出去自由採訪,這倒無所謂。我稍稍有 一點抱怨的,就是他有時佈下一個局勢,教我做所謂「揮毫」「題字」的苦工,而他便抽身捕捉他要 紀錄的對象去了!
當然他又是聞名的小說家,可以從此獵取他小說新的資料;可是更重要的是,他以從事文藝運動 者的態度,處處留意西洋文藝發展的成果和經驗,以為我國當今文化工作的借鑑。就是他愛上中國餐 館,也並不是追求「烹調味」,而是追求「人情味」,因為從人情味中,常常激發海外同胞們的「祖 國戀」。這都是「有心人」才去幹的事。 至於他對於任務的熱心,對於同人的照應,都是很可感佩而值得稱道的。我何幸而得到這位「同 路人」,又焉得而不為這樣一位「同路人」的大作寫序!民國四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羅家倫。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八日,臺北「中央日報」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