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革命文獻」第十七輯前言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史料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7/6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38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40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革命文獻」第十七輯前言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史料)   本輯所搜集之史料凡三部分:   (一)關於軍事部分,緊接第十六輯。在龍潭戰役及北方軍事之進退攻守迭有變遷而後,至翌年( 民國十七年)一月四日蔣總司令中正乃回南京復職,將北伐軍事,重行部署,遂有第二度大舉渡江北 伐之計畫與行動。國民革命軍主力迅速渡江,重克長江以北諸重鎮,直下徐州,方稍停頓,此所以安 定南京之局勢,且便於與西北及北方兩路相呼應;此次軍事大規模之發動,實曾等待寧漢合作計畫之 實際完成,俾由團結而實現統一。
(二)不在意此段期間,果然發生兩項軍事上之嚴重變亂,幾敗北伐大計。一為唐生智在武漢叛變 ,企圖自成割據之局面。蓋唐之參加國民革命軍及其附和共產黨而迫成寧漢分裂,絕非由於政治之主 張,而係為擴大個人之權勢。初欲借武漢政府名義舉兵東下,進窺京滬,嗣見寧漢合作之勢已成,國 民革命軍之指揮權亦行將統一,恐此後無個人發展之餘地,於是悍然叛變,冀與國民革命軍、北方軍 閥成鼎足三分之局。殊不知此種割據思想,已不能見容於此時代,於是唐亂旋即平定。至另一變亂, 因與寧漢分裂與合作問題,關係更為密切,爰併入以下第三部分。 (三)寧漢分裂實由於蘇俄利用中共,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以分化中國國民黨之幹部。而其最易 攻入之間隙,允為個人與個人間之矛盾。凡人類之弱點,如權利心、領袖慾、以及成見、偏見與感情 之衝動,無一而不為彼利用之資。汪精衛因具上述因素較多,復無機智及能力足以赴之,遂成其慘酷 之犧牲者。方汪之西上武漢也,以為所謂左派分子,包括共產黨徒在內,皆為彼之擁護者,而可以聽 彼指揮。詎意彼到武漢不久,一方面感到當地軍閥之威脅,一方面發現共產黨險毒之陰謀,均將不利於 己,於是彼內心漸有悔悟,故武漢政府能繼南京而清黨,汪亦能順從寧漢合作之主張。然彼之領袖慾 復使其心有未甘,且其意識或下意識中,未能免俗,存有「保全實力」之觀念,且迷信其具有鄉誼之 部隊,以為可憑其擁有兩廣為將來政治之資本。此張發奎、黃琪翔部隊由兩湖撤回兩廣之由來也。當 其初撤,以羽毛未豐,實曾利用共產黨徒供其奔走,共產黨徒陽若樂為之用而陰有所圖,於是出其不 意,武裝暴動,釀成廣州各地之大劫。幸平亂相當迅速,然共產黨徒自此嘯聚山林,組合成匪,其遣
害乃至於今,為共匪竊據大陸主因之一,曷勝浩嘆。汪以受廣州變亂之打擊,武力已無可憑,乃悄然 赴歐。茲將涉及此事之文電,在本輯內續予補充,因此事與寧漢合作及其以後之大局有關,且當時幾 致延誤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從事團結統一工作之進行。編者。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四十六年六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