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革命文獻」第十四輯前言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史料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6/9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08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09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革命文獻」第十四輯前言(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史料)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之全盤戰略為:第一階段底定長江流域;第二階段渡黃河而直取幽燕,以完 成統一全國之工作。惟長江流域為兩大軍閥所盤據:擁兵武漢一帶者為吳佩孚,雄視東南者為孫傳芳 ,各有數十萬之兵力,為其後援者為僭領北京政府之張作霖。而以經濟、械彈、乃至武力為此三者之 後盾者,更有當時英、日諸國之政府與軍閥。故國民革命軍在第一階段之戰略,係分隔孫、吳,各個 擊破。同時採取鉗形攻勢與牽制方式,以達成此階段中戰略之成果。故出兵之初,即分兩路:一路為 主力軍由廣東北部進取湖南,正面攻擊吳佩孚主力;一路由廣東東北部進入福建以牽制孫傳芳。俟湖 南收復,大兵進取武漢之時,即分兵一支東取江西,首先注重攻取江西之西北地區,以切斷其長江下 游之交通並構成夾擊武漢之態勢。然在江西接觸者為孫傳芳之生力軍,其裝備優良,故戰事頗遭頓挫 ;而吳佩孚軍則經湘、鄂邊境大敗之餘退守武漢,已成驚弓之鳥,故武漢克復,轉在南昌再度佔領之 前。然因孫軍受入閩國民革命軍之牽制,與孫傳芳本人態度上之猶豫,使其不克及時與吳軍採取協調 動作,則國民革命軍破吳之預定計畫成功矣。 武漢已定,國民革命軍之劍鋒轉指東南,於是由粵入閩之東路軍,發揮其效能。此路與攻克江西 之軍隊,互相呼應,對於福建、浙江之孫傳芳軍及附孫軍隊,遂形成另一方面之鉗形攻勢。此種實力 上之進迫,更促成政略上運用之績效,於是附孫軍隊,紛紛向義。福建收復以後,更堅海軍效忠國民
革命之決心。嗣浙江旋告收復,安徽見孫傳芳大勢已去,亦來歸順,此兩路夾攻之兵力,乃得迅速克 復南京,而奠定東南之大局。而此項軍事上迅速而順利達成之局勢,實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初期成敗生 死之關鍵。 自國民革命軍克復武漢以至克復南京期間,曾有三次對外交涉事件,即收回漢口與九江租界及寧 案。前二者之積因甚多,全國人心憎恨不平等條約之壓迫,尤其是憎恨傳統殖民地國家利用前項條約 而建立以為侵略根據地之租界,實為主因。至於近因則如上海五卅慘案、廣州沙基慘案、香港罷工風 潮,及四川萬縣英國駐長江炮艇轟擊不設防城市等案,亦不可忽視。廢除不平等條約本屬國民政府既定之國策,而願以談判方式出之者,然至此則新興的民族主義與當地民眾對租借積怨相結合,遂致爆 發而不可遏制。蘇俄及第三國際則不但樂於隔岸觀火,而且樂於點著野火,燒遍草原。至於國民革命 軍攻下南京後發生之寧案,正值鮑羅廷製造寧漢分裂局勢業屆具體化之時,而第六軍政治部主任林祖 涵,當時即為著名之共產黨員,所屬多為其黨羽;彼等圖謀使與此案有關之國家對於國民革命軍敵視 以致啟釁,亦其策略上所當然。此事發生,誠屬不幸,然當時停泊下關之英、美軍艦以掩護撤僑為由 ,而無目標的發炮向城內射擊,亦曾激起中國民眾普遍之憤怒。幸事後雙方當局均能洞悉蘇俄之陰謀 與遠東時局之危機,以協議方式,謀合理解決。其中以漢口一案,在轉變外交局勢上之關鍵為尤大。 編者。 ——中國國民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