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潘琦君著「菁姐」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5/11/26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9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94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潘琦君著「菁姐」序 「靈山夜景感幽深,松解婆娑猿解吟;月浸紅欄人似醉,何堪哀婉更聞琴。」   這首詩是民國三十七年夏天我在希馬拉雅山中新姆拉旅舍做的。今年夏初看到潘琦君女士的「琴 心」,使我忽然想起這首舊作。在這動盪的時代,憂亂傷離的情緒,最容易撥動人的心弦。不過我口 占此詩的背景是在神秘幽奧的世界名山裏,而琦君所描寫的背景,多屬明媚旖旎的西湖。   繼「琴心」而問世的是「菁姐」。「琴心」可以說是短篇小說和散文的合集,而「菁姐」則是純 粹的短篇小說集。這兩集共同的長處是文字的清麗雅潔,委宛多姿。寫風景有詩意,寫動作頗細膩, 寫人物頗富於溫柔敦厚的人情味。一看就知道作者具有很好的中國文學,尤其是詩詞的修養。後來看 到作者填的詞,清新嫻雅,證明我推斷的不差。   以短篇小說的寫法論,則「菁姐」一集,更為嫻熟,取材範圍也更為開展。本來技巧是隨運用而 增進的,取材是從生活經驗可以擴大的。而後者的體驗,對於任何文藝的作家,尤為重要。作者在「 菁姐」集中各篇的結構,顯然較前緊湊,處理所寫的事情比較靈敏而爽朗。而其最重要的還是她長於
發揮優美的人性,就是她常提到的「善良的靈魂」。她常似有一種哲學的也是美學的理想在追求。她 在幾篇中所寫的愛情,隱藏的帶著柏拉圖式愛情的意味,所以超脫而不黏滯。她從東方女性的風格中 流露出近代女性的意念及其生活方式的若干成份,寫得頗覺融和。這是她的特點。   因此,她對於人間的苦樂,不過份的誇張。本來哀婉是中國偉大文學作品「離騷」遺留下來的優 良傳統。「哀而不傷」更是「詩經」的旨趣。作者所描寫的「完整的愛」和「永恒的美」,從追求和 承受者的方面來說,何曾不帶著無限的痛苦和酸辛;不過他們能把這些忍受寄託在「高潔化」裏面 (心理學裏所謂 Sublimation)才顯出不同凡俗。世間本來沒有無缺陷的事。義大利的「拂爾模絲 (Vermouth)」酒頗令人欣賞,就是他於稍稍的苦辛味裏流露出芬馥的餘甘。   琦君的寫作是有美麗的前途的。祇要她能擴大觀察和經驗的領土,多把西方偉大的名著來研究和 取法,每篇都從精心結構下功夫,那可以睜眼看見燦爛的成功,正在含笑的向她招手。中華民國四十 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臺中北溝。                      ──民國四十五年一月十八日,臺北「中央日報」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