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文化教育與青年」重印本自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2/6/3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54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56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文化教育與青年」重印本自序   當我寫完「新人生觀」以後,在重慶小龍坎半山上的半畝園裏,粗枝大葉的檢點歷年來積下的文 稿,即就有關文化教育方面的來說,已經超過一百多萬字,頗使我發生了深刻的感觸,活躍的回憶。 尤其是我主持大學的十幾年這一大段落中,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交迫,而開明與愚昧,真理與魔道,又 復不斷的磨盪和搏擊的時候,我所處的地位,適當其衝,隨時都得沈著應戰,幸而我從不曾依違兩可 ,更不曾退回收兵,可是我生命最好的一段,也就犧牲,或者可以說是貢獻進去了!   我卻永不後悔,後悔是弱者的勾當!我回憶,我認識回憶不是回味。回憶是反省,是檢討,是為 重振精神以從事作戰以前的反省和檢討。一天開明不能勝過愚昧,真理不能勝過魔道,民族的文化水 準不能從廣泛地和向精邃處提高,人民的生活不能更豐富而更有意義地活著,國家不能富強康樂自由 平等地與現代的文明大國並駕齊驅,那我們有知識責任的人便一天不能旁觀,不能停頓,更不能退卻!大家應該不斷的保持戰鬥的精神和動作,以加緊建設這個常在我們理想中的現代化的中華民國!   於是我接受朋友們的建議,將大堆的文稿中,選出了三十七篇,約二十萬字,印成一本書;便給 它一個名稱,叫作「文化教育與青年」。這本書上半部是屬於有關文化教育一般性的文章;下半部是 特別有關我所主持過的三個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國立中央大學──的言論,卻也 可以反映這一個重要國難時代的教育動態,與我本人的積極措施和主張,並且指出近代大學的性質和
使命。可是全書有一個一貫的精神,就是要從教育文化來建設現代化的中國。   這本書在重慶和上海都印過多次;這次在臺灣重印的時候,我於文字上有些修正,可是這些修正 祇限於修詞方面。我從手邊的舊稿中又檢出了五篇補充進去,因為它們可以代表我對於某幾個教育文 化問題的見解。  書裏的文章,幾乎全部是我在主持大學時寫的。但是其中有「古今中外派的學說」一篇是我於民 國八年在編輯「新潮」時寫的。我在重慶時獨將這篇文章選入,自有我的理由,因為它表現我在新文 化運動初起的時候,為現代化主張而射擊的一個角度。我一貫的堅持中國現代化的主張,從民國七年 起到今天,唉!時光真快,忽忽的已經是三十五個年頭了!我和我的許多朋友還是毫不動搖的為著這 個目標而奮鬥。可是四顧茫茫,離開我們的理想還遠──還遠!   可是我決不灰心。改革本來是一件長期而困難的工作。現在的情形,當然比當年有進步;祇是我 們的進步,趕不上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的國家民族還在這般的落難。我們急起直追還怕來不及;豈 可允許任何人開倒車!現在我們正在上峻削的山坡,向前推進,正須大家加倍努力;若是竟有人向後 一拖,則不但他自己會粉骨碎身,並且把整個的國家民族也一齊葬埋在深淵裏!這是最危險的蠢事! 這是我垂淚而陳的警告!   可是我還是不灰心!因為我有理想,我有希望,我有死亡不了的勇氣,我更知道國家民族有繼起 的青年!一個人的精力有限,可是後起者的潛力無窮。我有時責備青年甚力,正因為我期望青年甚殷
。我希望青年們接受我的勸告,我的誠意。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的使命,是屬於你們的!   至於我在臺灣重印這本書的理由,正是我感覺到臺灣今天還有這種需要。                  中華民國四十一年六月三日,臺北,羅家倫。                          ──民國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自印臺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