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我們的敵國」導言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2/3/21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50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53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我們的敵國」導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這句話,到現在用來應付國際間政治、外交、軍事的局勢,還是 顛撲不破的各言。   在此大敵當前的時候,凡是有血氣的人,對於敵人處心積慮,陰賊險狠來侵略我們的行動,誰不
義憤填膺?可是到了真正對付敵人的時候,單是義憤,決不能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的;我們必須知道 敵人的虛實,敵人的企圖,乃至於敵人行為的習慣。敵人力量的構成是多方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從政 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各方面來研究,才可以得到對敵人的了解。敵人的動向,是根據他生活 的環境和立國的願望而定的國策的。所以我們必須從這些基本條件上來研究他的國策,因此,可以看 清楚他心裏打的是甚麼主義。我們必須知道他各種行動和各種事蹟演變的經過,這不但是要知道他歷 史的背景,而且要知道他心理習慣上的趨勢。況且在宇宙的時空的系統中,一切事物不斷地在動在變 ,敵情的變動自然也是這整個動態中應有的一環。所以我們研究敵情的時候,斷不能存著守株待兔的 惰性,而須有探驪求珠的精神。不斷的注意,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深入探討,才能認識真實的敵情, 把握住我們應付的機宜。   現在我們因為要抗俄,自然我們應當對於蘇俄的各方面,作分析的和綜合的系統研究。我們作這 種研究的時候,必須保持客觀的態度,才能有料敵克敵的功用。我們知道人們不是能完全摒除感情的 ;但是我們必須盡力避免為感情所蔽,否則徒勞無功。世界上決沒有胸有所蔽的人,可以料敵如神; 更說不上克敵致果。我們應當拆穿他的「西洋景」,我們更應當注意他在「兩廂下埋伏的刀斧手」。   據我所知道的,美國在最近三十年來,即已開始積極研究蘇俄的工作。最近期間,這種研究蘇俄 的風氣,在政府有關機關的人員中,和在若干有名的大學裏,更覺瀰漫。他們所作的精密而詳盡的苦 工,固能供美國政府在決策以對付這強大敵人之時,充分利用,並且這種風氣在平時更能於無形之中
,為美國培養出許多精通蘇俄問題的人才,以備一旦有事,即可立刻聽候調遣。以美國的強盛,尚且 做這種刻苦準備工作,何況現在已經深受蘇俄鉅創深痛的中國?   所以我們要編輯「我們的敵國」──蘇俄,以開國人研究蘇俄問題的風氣。這種問題太大而且太 複雜了,我們想把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專注重蘇俄國情的研究,研究他內在的力量、情況和一般 動態。下編則研究我國和蘇俄的關係,從歷史上的爭端講到最近侵略的事實。我們極力避免誇張,務 求切合實際,只有平實,才真能服人,也才真能動人。這不但能取得國際間的同情,而且也是國民最 好的教育。歷史告訴我們,從俄帝到帝俄,他們對於中國侵略的事實,已經足夠了。正不必鋪張揚厲 ,大家就已能知道是非曲直。   因為以上兩編所包含的問題,不但繁多而且繁重。我們乃決定分別商請各位權威或專家親自執筆 撰述,我們不取由記者訪問代寫的前例,並且對於各位權威或專家所寫的篇章,縱有文字體材不能一 致的情形,也不修改得使其齊一,這正是尊重他們各人的意見,也是尊重他們對於寫作上應負的責任 。只是我們對於反共抗俄的態度是一致而無可懷疑的。   我們很感謝許多朋友們能夠慨然允許協助,就是忙不可言的也抽出許多寶貴的時間來為本書撰述 。這種重大的債務,不只是本書的編者們所感覺難以擔負的,而且也是無數的讀者們感覺到是難於擔 負,而深深感激的。   若是我們這些撰述的朋友們,能夠聚集一堂,用柏拉圖對話集的方式,來寫一部集體的著作,豈
不是最好嗎?可是事實上難於做到。因為有的遠在天邊,有的近在眼前,我們所希望的這種幸福,竟 被地理的環境剝奪了。像這樣的情形,使我們感覺到一種困難,就是遇著如果有兩位作者應用的材料 ,略有不同時,因不明出處,一時難以互相核對。不過這種的情形,究竟不多,如果遇著了,我們還 是盡力設法補救。有時需要函電磋商,亦所不惜。萬一在報紙上分天登載的時候,不曾覺察,也願意 在彙合成編的時候,加以訂正。   話又說回來了,在大家分散各處的情形之下,雖無會產生上面所說的困難,可是也有好處,就是 大家分散在各地,尤其在海外的,能夠運用並供給我們此間得不到的資料和看法。   我們原來希望每篇不過一萬字左右,似乎對於讀者們便利一點。可是因為題目的性質不同,或必 須配備的材料份量不同,也有幾篇比較長一些的。「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章何嘗不是如此。 身長十尺的文王和身長不滿五尺的晏嬰,各有他們的美德和任務,編者縱有鬼斧神工,也不能更不必 把他們削成一樣長短,何況沒有呢?   本編如有任何貢獻,這貢獻是作者的;如有任何缺陷,這缺陷是編者的。   我們希望這種研究敵情的工作,能夠普遍,能夠繼續。本編願意擔任的只不過是大軍進行曲裏的 一聲前奏的號音!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臺北。                      ──臺北「中央日報」編印,民國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