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吳俊才著「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0/5/16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序文; 吳俊才; 印度獨立; 中印關係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42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44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吳俊才著「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序   印度是中國南面最重要的鄰邦,中國和印度又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印文化的關係,因 為佛教的媒介,成立又最久遠,近代印度的獨立,中國國民政府和民眾,又是這樣地真心誠意的無條 件贊助。在道理上說,中印間應當早有真正的認識和了解,可是事實並不如此,已往印度到中國來的
宗教家,也就是傳教士,祇是狂熱的將他們的佛教傳授給中國人,而從沒有產生過印度的法顯、玄奘 、義淨,把中國任何學問帶回到印度去;也不曾有過,至少我不曾見過和聽過,他們有任何的著作, 像「大唐西域記」一類的書,去增進印度人對於中國文化道德的了解,所以印度人不曾認識中國,等 我們奉使的人在最近二、三年來從事一點這類的工作,可是為時已嫌太遲了。   中國人卻是從漢唐以來極力研究印度的佛教教義和思想,中國人譯的佛教經典,為數之多,確是 駭人,於是造成了一種「一面倒」的宗教文化心理,以為印度是佛國,是西天,是極樂世界;印度人 不是阿彌陀佛,至少也是「善男子,善女人」,這一種心理瀰漫到政治社會方面,以為與印度朋友相 處,祇要合十和南,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則萬事「妙吉祥」般的了結,可是自從玄奘離開印度以後 ,印度早已不是佛教了。現在印度的佛教徒,據統計不過二十四萬多人,大家應當知道中國人所自以 為認識的印度,乃是玄奘時代的印度的一部分,至於近代尤其是現代的印度,國內一般人可以說是毫 無認識,就是我們對於印度獨立運動,也祇是憑我們的正義感,傳統友誼,以純潔的感情,作不顧自 身利害的決策去應援的,論到印度獨立運動的內容,其企望、策略、人事、力量,以及其變遷的消長 ,則一概茫然。   為了求認識現代的印度,吳俊才先生曾以兩年多工夫,在印度研究印度獨立運動史,並注意近年 來中國與印度的關係,他對於印度獨立運動的文獻,特別是關於國大黨方面的,都儘量閱讀,甘地、 尼赫魯等的著作,也悉心參考,他又值印度獨立前後,這個重要的階段,親自在印度,親見許多重要
史實的演變,所以他的了解與領會,格外親切,這個機會難得,因此他書的價值也增高,他以流利的 文筆,寫這複雜的變遷,很值得我們的稱讚。   不問印度政府目前對於我們的隔閡如何,印度終究是我們重要的鄰邦,印度人民應當是我們互相 提攜的朋友,這種增進認識近代印度的書籍,為研究亞洲問題,尤其是東南亞問題的重要參考著述。                         羅家倫。三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