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許師愼編著「國父革命緣起詳著」序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46/10/24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序跋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37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38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許師慎編著「國父革命緣起詳註」序   做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有可靠的史,必須先有可靠的史料。每經過一段時間,史料便有一部 份的損失,何況是這劫火頻燒的時代。   二十多年以來,我常是主張寫歷史最好從近代史寫起。寫近代史有寫近代史的困難:第一、因為 背景太近,當事者猶存,以致立論不易;第二、因為若干文件紀錄,尚未公開,難於互核。但是寫近 代史也有寫近代史的好處,就是比寫古代史「文獻足徵」。「所見異詞,所聞異詞,所傳聞異詞」,
於是孔老先生奮筆而寫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記錄中。他自己生命經過的時間,就佔了七十三年。   近代中國史料的損失,真使人傷心。我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代所看見的重要檔案,多少已經散失 和焚燬。何況民國紀元以前或是民國初年的檔案,我於民國十八年冬在長清華大學時期,以二角大洋 一斤,為清華圖書館買了幾千斤北京國務院的檔案和信件,但這還不過是太倉一粟!經過這次抗戰後 ,我當年購買的又所存有幾?   保存史料最好是能盡量全部保存,留供時人和後人去採掘。美國現在就充分採取這種辦法。但在 中國實行就難極了。此而不能,那祇得採取另一種辦法,就是要研究的人按照專題,分門摘取。擇其 有關的,遺其無涉的,經過研究者一番心靈的篩濾,容量自少,保存較易。   因此,我覺得許師慎先生「國父革命緣起詳註」一書的作法,很有價值。他歷史的興趣很濃,又感 覺到開國一段史料損失的可驚,於是除了為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勤於搜求見諸文字的史料 而外,還親自訪問革命的前輩,如陳少白諸先生,請他們口述而自己來筆錄,他一定知道和感覺到我 上面所述寫近代史的兩種困難,所以取「述而不作」的態度,以史料未於詮釋國父的革命緣起一篇。   這不是徒託空言,這是深切著名的文字。歷史的判斷縱有轉移,歷史的材料斷難改變。所以這種 工作的價值是永久的。   必須有這種工作,並多有這種工作,將來才有開國的信史。羅家倫。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二十 四日。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