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
歷史和生命的凝結——國父生平
|
Identifier (Dublin Core) |
|
Date (Dublin Core) |
1954
|
Creator (Dublin Core) |
羅家倫
|
Type (Dublin Core) |
記傳
|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
10
|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
120
|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
144
|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
歷史和生命的凝結——國父生平 一、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變動 國父誕生前後的時代背景
由於工業革命的積極進展,海洋距離的漸次征服,國際市場的日見需要,製造原料的急須爭取, 西方實力較強的國家,在十九世紀的初期,即已開始將經濟的慾望與民族的野心二者合流,形成了新 興的帝國主義,從事海外的發展,和殖民地的掠奪,使整個亞州尤其是遠東的局勢,進入了一個新的 時代。在這區域內,首當其衝,而且首蒙其害的,就是古老的中國。 中英間發生的鴉片戰爭,在公元一八四二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結束,中國竟完全失敗。於是第 一個不平等條約在南京城外簽字,賠款、割地,還須開闢五口通商。中國傳統的閉關政策,從此被英 國裝甲船上的大礮轟得粉碎。 一八五八年(清咸豐八年),為了廣州拒絕英人進城問題,和在廣西的一個法國教士被殺,於是 兩國各尋藉口,又引起第二次國際戰爭,這就是英法聯軍戰爭。兩國聯軍於一八五九年把當時的首都 北京打下,在刺刀尖下威迫清廷訂立天津和北京條約,奠定了外人無阻礙的在中國侵略的基礎。 以上兩次戰爭,其實就是一個戰爭的連續,都和廣東有關,而使廣東沿海的居民,受到了更深刻 的刺激。 一八五○年(清道光三十年)太平軍在廣西金田起兵,迅速的攻下了南京,他的軍事力量曾經達 到過十八個省份。到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國滅亡,一八六六年太平軍的餘部也在廣東嘉應州覆沒。太平 天國雖然亡了,可是清軍的腐敗,清廷的無能,完全暴露無遺。再加以外來的軍事經濟侵略,和商埠 一帶官吏的糊塗媚外,尤其使一般老百姓,由生活上的痛苦而感到心理上的憤恨。
二、誕生的地點和家庭 當這歷史上轉變的重大關鍵,國父孫中山先生於公元一八六六年,誕生在廣東的香山縣翠亨村。 這是一個沿海的鄉村,地點在和西方力量接觸最早的區域。該地居民,耳聞目見,那些令人悲憤的情 形,自然最容易發生愛國救國的思想。 孫先生名文,字逸仙,在革命時期改稱中山,他的父親名達成,母親姓楊,都是淳樸、篤厚、健 康,而充沛了生活力量的老百姓,雖以種田做工為生活,可是有豐富的常識和冒險的精神——這種精 神是沿海居民具備的特性。因此,在早年就叫他們的長子德彰——孫先生的大哥,到檀香山去謀生。 德彰到了檀香山,成家立業,積下了一部分資產,後來就把這份資產,幫助他的弟弟——孫先生作從 事革命的用途。 三、求學行醫立志革命 先生幼年時候,當地還沒有學校,祇能進私塾求學。在七歲那年入學,到十三歲讀完了重要的經 書。可是鄉村環境和私塾教育,拘束不了一位有天才、有活力的英勇少年。就在他十四歲那年(公元 一八七九年,日本併吞琉球的一年)隨同他的母親楊太夫人坐輪船往檀香山去看他的哥哥。這一次旅 行,對於他的影響很大,在他親筆的自傳上,明白的寫著在途中「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
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這是一箇重大的啟示。這啟示和一位宗教家所得的啟示一樣,使他得到 自我的認識,和生命的覺醒。在這啟示之下,他窺見了一生偉大事業的前途。 到了檀香山,他就開始接受西洋的文化。先入意奧蘭尼書院讀了四年書,到十七歲那年畢業,再 進阿湖書院,讀了一年;於十八歲回到廣東。廣州和香港兩地不過一水之隔。他先在香港進拔萃書院 ,二十歲轉入皇仁書院。這時候對於英文的根基已經確立,所以他轉而注意中國的經史之學。 這時候正發生了中法戰爭,我國軍隊失敗,法軍擾亂到福建和臺灣一帶;清廷於無可奈何中又簽 訂了辱國喪權的天津條約,把越南歸為法國所有——法國現在越南所受到的困擾,就是當時進佔越南 的後果。因為這一重新的國恥,這位愛國而有革命性的孫先生就下了決心,要「傾覆清廷,創建民國 」。 二十一歲,他進了廣州美國教士所辦的博濟醫院學醫。醫學本是一種非常專門的學問,可是這位 青年革命志士對於國家民族高度的熱戀和無限的同情,使他不能專把醫學來濟世,而且要拿革命來救 國。所以鼓吹革命的活動,他就在學校裏開始。 二十二歲,他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這是一個新設的醫學校,一切課程設備,當然比博濟醫院完 善,而且在香港地區,從事革命活動也較自由。他在西醫書院前後六年。他在二十七歲那年,以第一 名畢業。我們查看他當年的成績單,就知道他學業的優異。可是他自入學那年起,即已積極的鼓吹革 命,和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為革命的結合;在那以忠君為天經地義的時代,他們就得到了「四
一二四 大寇」的榮譽頭銜。 畢業以後,先生開始行醫,先在澳門設立中西藥局,後在廣州設立東西藥局。他的藥局並不以謀 利為目的。這為抱著偉大同情的青年醫師還借錢生息,來實行把免費藥物,施給病人。他一面醫人, 一面還想醫國,於是和鄭士良、陸皓東等好幾位朋友,聯絡防營、結納會黨,進行革命起義的工作。 四、中日戰爭與興中會成立——首舉義旗 中法戰爭以後,清廷的紙老虎已經完全戳穿。接著就是英國脅迫清廷承認其佔有緬甸,和西藏南 邊的哲孟雄部;法國強迫要廣西的龍州闢為商埠;俄國的勢力向東發展,侵佔了帕米爾高原,更開始 積極經營西伯利亞。由於外患的加緊,國內維新的潮流漸漸起來。這位青年革命志士在這潮流初起之 時,也曾和陸皓東遊歷過平津一帶,並南下武漢三鎮,觀察長江流勢。這次旅行,使他看破了滿清政 府的昏庸腐敗,女主西太后的愚昧專橫,認定這決不可能從變法維新,挽回大局。正在那一年的七月 二十五日,中日戰爭爆發。不到兩個月,日軍攻下平壤,隨著渡過鴨綠江,攻佔中國的鳳凰城,並打 下了旅順。清廷海陸兩軍在很短期間,已不能再作有效的抵抗。這一個刺激,對孫先生太大了。他覺 得要救中國,非創造新的生機,打開新的局面,沒有辦法。所以南下之後,重返檀香山,約集他的哥 哥德彰和鄧蔭南等二十多人,創立興中會。在那年(一八九四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開始徵收會費, 發表宣言,這是中國進代第一個革命組織。
這新興的革命組織的誓辭是:「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遠東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就在這短短的三句話中,已經確切的表明了。 這一位想創立民主共和政體的先知先覺者,決不空談或坐談革命。他要拿行動來實現他的理想。 在一八九五年的二月,就把興中會的總機關,從檀香山遷到香港。並且立即召開幹部會議,決定攻取 廣州。在會議中,採取了陸皓東的建議,制定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大家前往廣州,策畫軍事行動 。原定十月二十六日(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日)在廣州起事。不料事機不密,香港軍械又未能如期運 到,以致陸皓東等被捕,為清吏所殺害,這次起義雖然失敗,可是以極少數的志士,竟敢和統治中國 二百多年的大清帝國搏鬥,實在表現出這新興的革命組織的偉大精神。 五、倫敦蒙難和三民主義體系的開始形成 第一次起義失敗以後,孫先生和一部分幹部同志流亡到日本,把革命陣營重新部署一番;留陳少 白在日本,命鄭士良回國收拾餘眾,自己則由日本經檀香山,到美國舊金山,聯絡華僑,圖謀再舉。 他認識海外華僑潛伏的力量和愛國的熱忱。他當時認定如果要革命成功,非得到華僑的支持不可。他 從美國轉到英國倫敦,被清廷駐英外交人員設計騙進使館,遭受拘禁。清使龔照瑗正預備秘密雇輪船 把他運回中國,加以極刑。幸而先生在香港學醫的老師康德黎,這時候已回到倫敦,於是先生在被拘 的房間裏說服了使館裏的英僕,接連遞過兩次名片,向康德黎求救。康德黎挺身而出,這件事遂被英
國政府知道了,認為使館無權捕人將其偷運出境,乃出面干涉,先生得以脫險。這一次風波,雖然損 失了他若干天的自由,可是他的聲名,卻在歐洲廣泛的傳播,而他的革命領袖的地位,也無形中被歐 州各國所注意和承認。 先生雖然在海外度艱險的流亡生活,可是他仍然不斷的追求革命的理想——要形成革命的理論和 制定革命的藍圖。這種努力,不祇是為他個人知識慾的滿足,而且是為革命運動求得正確的指導原則 。他在被使館拘禁以前,已經常常踏進大英博物圖書館,開始他革命理論和方略的研究工作。出險以 後,他對這方面的工作更是積極。有半年以上的時間,這一所向來不平凡的大英博物圖書館,竟然成 為他的第二家庭。而在這一段研究考察的期間,由於他遠大的眼光、敏銳的感覺,使他認識了民族革 命,民主政治和經濟平等是不可分離的。這三者必須鎔為一體,才能使中國革命運動成功而且不致再 起社會革命。所以他在這個時期,確定民生主義的思想,認為這是革命運動的目的,也是革命理論的 重心。三民主義的體系形成,正在他倫敦蒙難這個艱苦的階段。 六、在列強瓜分的企圖中再起的義師 這時候已經在十九世紀將要結束的時期,西方帝國主義的國家,爭先恐後的向中國侵佔海口,劫掠租借地,爭取鐵路建築權。而且膽敢把我們廣大的領土,劃分為若干區,作為他們的勢力範圍,也 就是作為他們瓜分中國預先定下的一塊殖民地。在一八九六到九八年的三年中間,如德國佔膠州;俄
國佔旅大,並掠取中東和南滿鐵路;法國佔廣州灣;英國佔威海衛,和租借九龍;這些祇是其中彰明 較著的幾件事。此時國內的政治上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動,就是戊戌政變,由康有為、楊銳等主持擁 護清帝光緒實行親政,以推翻西太后控制下的政權,來做立憲維新的工作,這種企圖,祇曇花一現, 即告失敗,所以稱為百日維新,要假借滿清皇室的屍體,安置君主立憲的幽靈,當然是沒有結果,而 且必定慘遭失敗的。這一點早被孫先生看穿了。所以他一面命陳少白在香港創辦第一箇鼓吹革命的報 紙——中國日報;一面命史堅如前往長江湘鄂各省聯絡會黨。他自己在國外就和康有為餘孽保皇黨, 作激烈的理論和行動的鬥爭。力破他們君主立憲的荒謬政見,而發揮自己民主救國的正確主張。這種 言論戰的收穫,使革命信仰深植在海外同胞的心裏。 一九○○年,先生正是三十五歲,當時國內又起了一個非常的大變,就是清廷愚昧無知的西太后 為了想廢光緒而疑慮外國干涉,乃相信自以為鎗砲打不進的義和拳,竟下令對各國宣戰,致遭八國聯 軍攻陷北京。西太后蓬頭亂服挾光緒西奔陝西。這時候先生見有機可乘,立刻決定了第二次起義的計 畫。命鄭士良、黃福在惠州起兵,準備向東打到福建;先生就在臺灣率領日本的志願軍官,渡海接應 。鄭、黃在三洲田附近起義後,接連打了幾次勝仗,佔領了沿海若干據點。可是正在這時間,日本政府 改組,下令臺灣日吏,不准協助先生,以致鄭士良等接應未到,無法支持。這第二次義師又告失敗。 七、革命潮流風起雲湧
庚子事變的結果,清廷和聯軍的國家,訂立了鉅創深痛的辛丑條約,除了賠款四億五千萬兩而外 ,從大沽口到北京沿路,不許設防,由各國派兵駐紮。俄國在庚子年進兵東三省以後,始終延宕,不 肯撤兵。這時候國內外的人心受不了重大的刺激,大家覺醒了;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青年志士奔 走呼號的聲音,響徹霄漢。其中如吳敬恒、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愛國學社。黃興、宋教仁等在湖南組 織華興會。徐錫麟、秋瑾等在浙江組織光復會。大家高舉民族革命的大旗,攻擊滿清政府昏庸腐敗。 革命宣傳文字中如鄒容的「革命軍」,雖避免偏向於狹義的民族思想,然文筆激昂,感情澎湃,風行 一時,尤能振奮人心。 八、革命力量的集中——中國同盟會成立 孫先生在國外,一面與保皇黨論戰,摧毀君主立憲的議論,一面發展興中會的組織,以謀大舉。 這時候,國際間又來了重大的刺激,同時也是對於中國莫大的威脅,這件事就是日俄戰爭。日俄兩國 為了各想獨吞韓國,進一步奪取東三省,居然進兵我國東北,作大規模的戰爭。旅順、大連、遼陽、 瀋陽等地,都成為他們大會戰的場合。古人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現在竟成為「臥榻之 上,竟容他人酣戰」了。於是國內外有知識的人,都感覺到亡國大禍,就在眼前,革命行動已刻不容 緩。 在一九○五年的春天,先生說服了留歐的學生,在比京、柏林、和巴黎,先後都有革命團體的成
立。隨即前往日本,當時在日本的留學生,人數在一萬以上,對於救國的情緒,非常熱烈,各種革命 的結合,也很繁多。可是各不相屬,有如群龍無首。先生到了日本東京之後,自然是天與人歸,很容 易的將這些力量集中起來。經過先生幾次講演革命主義和方略,竟把大團結的工作完成了。在一九○ 五年的八月二十日,成立了中國革命同盟會,(通常簡稱同盟會)當天加盟的三百多人,先生被推為總 理。這個同盟會竟集合了華興會、光復會等各種革命組織,並羅致了各方面優秀的革命青年於同一旗 幟之下,使他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能取同一步驟,赴同一目標,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聯合大進軍。 同盟會不但聯合了各部門的革命力量,而且建立了革命的新號召,同盟會的誓詞是「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四句話已完全表現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更值得注意的是誓詞 中提出了「平均地權」,這是民生主義最初以嶄新的姿態出現。 這個革命團體的總匯,在先生領導之下成立,真是中國革命運動成敗的最大關鍵。先生對自己說: 「自革命同盟會成立之後,予之希望,則為之開一新紀元。」又說:「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國之英俊 ,而成立革命同盟會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於是乃敢定立中華民國之名稱, 而公布於黨員,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而傳布中華民國之思想焉。不期年而加盟者已逾萬人 。支部則亦先後成立於各省,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入意表者矣。」(「孫文 學說」)這些話不僅是孫先生對於同盟會的贊許,而且也是當時事實的寫真。 當時鼓吹革命的書報,如雨後春筍,國內國外愛國志士莫不用他們犀利的筆鋒,對清廷作無情的
攻擊,尤以日本留學界刊行的書報為最多。其中最有力,最能左右言論界的,應該首推「民報」—— 同盟會的機關報。從此革命宣傳的主動,操在同盟會的手上,一方面可以鼓舞人心,一方面也給清廷 一個精神上的威脅。 九、積極展開的革命行動 從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起義的行動,積極的活躍起來。其中有許多是會員自動的,如一九○六 年十月在江西萍鄉、湖南醴陵的起義。一九○七年七月,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同時秋瑾在浙江組織光 復軍,被清吏破獲遇害。一九○八年十一月熊成基在安徽起義。而在先生領導之下,預先有計畫的起 義,共有八次。其中有六次都是在一九○七年到○八年兩年中發動的。 公元一九○七年四月,有廣東潮州黃岡的起義;六月,鄧子瑜在惠州七女湖起義;九月,王和順 在廣東欽洲起義;十二月,黃明堂在鎮南關起義,在這次起義中,先生親自和黃興、胡漢民到鎮南關 督師,不幸仍是因為軍火的接濟,不能如期趕上,以致失敗。 一九○八年三月,黃興又從安南進攻廣東欽洲,連戰皆捷,轉戰四十幾天,以援絕失敗。同時黃 明堂在雲南河口起義,雖然失敗,也有很好的戰果。從廣州首舉義旗以來,到這時候已發動了八次起 義了。至於第九次起義,在一九一○年的二月,就是廣州新軍起義。在這次起義中,一位最英勇的先 烈倪映典,竟臨陣殉難了。
在這期間,還有許多同志不惜流鮮血、拋頭顱,置個人生命於不顧,而對清廷權貴實行暗殺。這 許多都是革命黨人出於自動的壯舉,並非革命組織所主使,然亦足以寒清廷之膽,促成其崩潰。 十、黃花岡與武漢起義 以前多少次的起義,雖然轟轟烈烈,表現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的精神;可是由於失敗次數太多, 使得國外一部份資助的僑胞不免失望,而國內熱血沸騰的青年黨人,也不免有些短氣灰心。這時候孫 先生卻以堅定的態度,咬緊牙齦,要重振革命軍事計劃。他認為歷次起事的失敗,都是由於經濟不充 ,援助不足,以致軍火給養都不能得心應手。所以在一九一○年夏天,先生從日本到星加坡,轉往馬 來亞的庇能(檳榔嶼)約集南洋各地幹部召開會議;黃興、趙聲、胡漢民、鄧澤如和孫德彰等也都前 往參加,在會議中決定籌集一筆鉅款,在廣州作一次更偉大的舉動——第十次起義。計畫決定以後, 由黃興、趙聲等回到香港設立統籌部,先生自已到華僑人數眾多的區域去募集革命軍費。他經過了歐 洲到了美國,即由紐約到舊金山,並往加拿大的雲高華;因為他親自激發僑胞革命的情緒,所以籌募 的款項,比過去任何一次為多。黃興、趙聲等在廣州籌畫,也很勇敢而周密。祇因為黨人溫生財激於 個人的義憤,採取單獨行動,在預定起義日期之先,刺殺廣州副都統孚琦,使清吏有所戒備。同時由 於風聲緊急,使槍械運輸困難,命令傳達不易,以致四月二十七日(陰曆三月二十九日)匆促發動, 進攻兩廣總督衙門,不幸又告失敗。先後死難同志八十六人,葬於黃花岡的七十二人。許多極優秀極
英勇的同志不幸都在這次轟轟烈烈地成仁取義,這是一個極壯烈悲慘的犧牲。舉義雖然失敗,可是這 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和他們臨死前慷慨悲歌的氣概,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使滿清自 朝廷以至府縣,莫不對革命黨抱著談虎色變,膽戰心驚的態度。 這是一件失敗嗎?孫先生自己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 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悲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黃花岡烈士事略」序)。這番燦爛 的碧血黃花,竟成了壯烈的開國序幕! 由於廣州壯烈的失敗,使珠江流域在最近期內從事大舉的計畫受了頓挫。但在廣州起事的時候, 已經分了一部份同志在長江方面工作。所以廣州起義失敗以後,革命軍事目標,轉移到了長江。那一 年七月,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凡是有新軍的地方,莫不儘量散播下革命種子,而以武漢 地區最為繁殖。那時候正是清廷主張鐵路收歸國有,引起各處護路的風潮,在四川尤其發生了普遍的 騷動,清吏已決定由武漢調兵前往上遊鎮壓;可是他們也自有警覺性,迅速的破獲革命機關,搜捕革 命志士,以致武昌新軍裏面的同志,人人自危。到十月十日晚上,工程營班長熊秉坤發出了石破天驚 的第一槍,武昌各部隊立刻響應,在短短的三天之內,雄視長江中部的武漢三鎮,次第光復。由於革 命軍以先生的名義相號召,各國駐漢領事團,了解此次舉動與普通所謂兵變不同,隨著承認為交戰團 體,並發出宣布中立布告。接著各省風起雲湧的響應,滿清二百六十七年的皇朝,至此以成土崩瓦解
之勢,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 十一、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誕生——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時,孫先生正在美國各地宣揚革命主義,募集革命軍費;在哥羅拉多省的典華,欣聞武 漢光復。他認定此次起事,已有成功可能,而國際間的態度,舉足輕重,不能不迅速妥為安排。於是 從美國趕到英倫,首先阻制英政府與清廷成立任何借款,又到法國遍訪其朝野人士,在外交上得到了 多方的同情。這時候國內的革命軍事,已迅速地發展到十五省;當此廣大河山次第光復的時候,大家 亟盼先生從速回國主持大計,於是先生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返抵上海,二十九日各省代表會在南京舉行 臨時總統選舉會,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公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先生到南京就職,亞 洲第一個共和國遂正式誕生。 先生就任以後,宣布中華民國的國號,採用陽曆。雖然當時各地的戰爭未息,軍事倥傯,可是在 他短短的任期中間,首先頒布明令,宣布在共和政體之下,國內各民族的界限,一律消除。此外如禁 鴉片,禁纏足,禁體罰,禁販賣人口出國,慎重銓選,禁官吏違法,統一財政,注意農業和農民痛苦 ,辦理救濟,解放蛋戶惰民各項明令,無一不表現他抓住了政治上的重點,樹立了堂堂開國的規模。 十二、考察各省與鐵路救國的主張
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革命軍和清軍還在繼續作戰。袁世凱以梟雄姿態,一方面挾持清廷 ,一方面利用他掌握中的北洋軍力,來作他個人要求最高政治地位的代價。先生為了急於求國內的統 一,決計把總統職位讓與袁氏,其唯一條件,只要袁能遵守約法,效忠中華民國。他自己只願以在野 之身,來實現他建築全國鐵路網的主張,俾為發展實業和解決民生問題,奠定基礎。因此,他於辭臨 時大總統職後,接受了全國鐵路督辦的名義:一面設立機關,從事計畫;一面親往各地視察,北至張 家口,山海關,南至福建、廣東;沿江而上,到達首義的武漢三鎮。他除了宣揚三民主義,和發表政 見而外,更考察各地建築鐵路和開發實業的條件,以作將來計畫的張本,此時他接受了許多同志建議 ,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在北平正式成立。準備以政黨的力量,樹立議會政治的規模,從國會裏去監 督當時的政府,以引導其進入和平建設的立國常軌。 十三、二次革命失敗與中華革命黨的成立 先生的偉大的鐵路計畫,如能次第推行,那中國工業化時期,一定可以大大的提早。可是袁世 凱決不讓先生從事這種建國的基本工作。因為袁氏是帝制時代培養出來的剩餘物資。他下意識中,牢 不可拔的帝制野心,是始終要露面的;而為他帝制慾望的第一個障礙,就是同盟會改組後的國民黨。 因此袁氏利用外援,排除異己,首先把主張實行內閣制最力的政敵宋教仁刺死,接著就向五國銀行團 成立二千五百萬英鎊大借款;於是他認為軍費已足,外援可恃,就開始罷免國民黨籍的三都督——江
西的李烈鈞,廣東的胡漢民和安徽的柏文蔚,以剷除反對黨的實力。這時候革命勢力與反革命勢力至 此已不能並存,民國二年七月十二日,李烈鈞乃首先在江西舉兵討袁。南京、安慶、廣州、福州、上 海以及湖南、四川等地先後響應,可是一因革命軍力部署未周,一因國民黨中堅份子雖然看透了袁氏 以復帝制自為的陰謀,但是一般目光太短而又存著苟安心理的人,並不覺得當時情形的緊迫和危險, 於是步調不齊,人心渙散,以致這次軍事很快的就失敗了。袁氏遂立即解散國民黨,用逮捕國民黨籍 議員的方式,來達到解散國會的目的。 先生看到國內情勢,一時無法扭轉,乃由上海經臺灣轉到日本。他認為二次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 ,是在民國成立以後,大家太不注意到建立那繼續保衛民國的革命力量。「革命軍起,革命黨消」, 這兩句話,在當時為害不淺。一般黨人把國事看得太容易,而且對於三民主義和革命方略,也不能徹 底了解。所以一旦遭受失敗,就沉不住氣。先生痛心這種情形,把黨徹底改組,並且改用中華革命黨 名義,重新挑選忠貞幹部,嚴格執行黨的紀律,以從事討袁復國的工作。 那時候袁世凱被個人野心所驅使,妄想建立「袁朝」,不料日本抓住他的弱點,利用當時歐美各 國無暇東顧的國際形勢,提出二十一條,使他除第五項保留外,其餘均不得不予以承認。這種亡國條 件的承允,更促進了全國對於袁氏的憤怒。在二十世紀的初葉,還要想「家天下」,那有不弄到眾叛 親離之理?何況有組織的革命黨,再接再厲的四處活動。袁氏受不住這八方風雨的襲擊,於民國五年 六月憂憤而死。
十四、南下護法及其所受挫折 袁世凱死了以後,黎元洪以副總統繼任,恢復國會,本有重新建立法治系統的可能。不料袁世凱 一手養成的北洋軍閥,竟繼承了他的衣缽,——只是沒有帶上一頂王冠。——把持要挾,造成了割據 的局面,懦弱無能的黎元洪,受他們的脅迫,居然解散國會。國會是根據民元臨時約法產生的,臨時 約法是先生任臨時大總統實經參議院通過而公布的。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一部基本法,先生認為應 當維護,並以護法的號召,來制裁北洋軍閥;遂於民國六年七月,從上海前往廣州,同時召集反軍閥 而主張法統的國會議員,在廣州開非常會議。嗣由非常會議決議,組織軍政府,推舉先生為大元帥, 以主持護法的軍政大計。 先生此次行動,一方面是想藉護法的方式,來鞏固民國的基礎;同時也想在南方組織革命政權, 用實力來對抗北洋軍閥,使他們就範。不料在西南護法的各省之中,就有若干封建勢力、地域觀念和 挑撥離間的政客,從中作祟,破壞西南完整的護法系統。七年五月改大元帥制為七總裁制。先生見事 不可為,乃決計回到上海,去做那更有意義和更有收穫的工作。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的新形勢和革命理論與方略的完成 正在國內政局最擾攘的幾年中,國際間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動,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民國三年
在歐洲爆發。不久波及到中國,因為日本藉口對德宣戰,進兵山東,攻佔青島。這次世界大戰繼續了 四年,最後以普魯士軍閥主義為中心的德意志帝國戰敗了。民主思潮和社會革命運動瀰漫到天涯海角 。全世界的人類,在此鉅創深痛之餘,都想為世界求新秩序,而不願走回老路。這股巨大的洪流,從 西洋激盪到東方,使中國思想也發生了一個劇烈的震動,於是有新文化運動的產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民國七年結束,八年協商國在巴黎舉行和會。中國雖然站在協商國的方面,可 是其遭遇與待遇和其他盟國,迥然不同。這就是我們名義上為戰勝國,事實上卻受盡了戰敗國的恥辱 。由於在戰爭期間,英日等國訂立了密約的關係,致巴黎和會將我國山東的權利,很慷慨的卻是很可 恥的許與日本。這個重大的刺激,釀成了我們全國的愛國運動。民國八年初夏,先由北京學生發動這 運動,隨著普及到全國的青年和一般的民眾,一時風起雲湧,竟成為抵不住的潮流。革命的潛勢力自 然就在裏面增長。先生以最敏銳的感覺,把握住這潮流的趨勢。他認清中國又面臨一個新的思想戰時 期了。所以他一方面命一部份同志在上海創辦「星期評論」,並將黨辦的「民國日報」,充份改用白 話文,討論廣泛的文化和社會問題,以青年和一般知識分子為對象;一方面又指定一部份同志創辦「 建設」月刊,研討建設國家的具體問題,並提供方案。他自己則趁此沒有軍政事務羈身的時候,專心 致志的從事於有關建設性的著作,常常按期在「建設」上發表。 他採取攻心的戰術,打破「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惰性理論,而發表他知難行易的哲學——孫 文學說。物質建設,即實業計畫,本來是他多年的主張。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袁世凱沒有帝制自
為的妄想和叛國行為,而能和先生協力從事大規模的實業建設,及時抓住了那最好的機會,則中國可 能業已追上戰後日本的富強,和他並駕齊驅。可是這個黃金的機會,被袁世凱一手喪失了。到民國七 年十一月歐洲戰場上砲聲停止,各國都要恢復戰區的損失,同時也要設法安置和利用戰時製造兵工的 機件,於是先生又看準了這另一個機會,想藉此以發展他的抱負。他在此時完成了他的「實業計畫」 ,製定了一個規模宏大的藍圖。 說到「民權初步」一書,是他認為社會建設也就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民主政治就是集合公意的政 治,這種政治運用的方式和步驟,我們中國人最不習慣,也不擅長,所以他根據西方的議會通則,加 以斟酌損益,寫定此書。其實這書完成最早,遠在民國六年,那是他著手從事系統著述的初期。以後 四、五年中他在實際政治上雖不免有許多不得已的特殊的政治運用,可是他的眼光裏早已沒有軍閥官 僚的存在,而逐漸注射到廣大民眾的基層組織。所以他在民國九年又發表「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 最可惜是有關全部三民主義體系著作的損燬。先生於完成「實業計畫」之後,將民族主義一冊脫 稿,民權、民生二冊亦已草就大部,乃因十一年六月陳炯明叛變悉被燬去,只有筆記的講演稿流行, 不但先生覺得「殊可痛恨」,而且我們更深切的覺得萬分可惜! 先生不但是一個大革命家,大政治家,而且是一個大思想家,所以他能把政治上最失敗的時期, 變成他在思想著作方面成功最偉大的時期。這好像是造化對於一位先知先覺者的諷刺,事實上卻是對他最優越的報酬。
十六、在西南重建革命軍政權及遭遇到的障礙與艱險 可是國際和國內的情勢,不能允許一位革命的領袖,長此居留上海,作他思想和計畫的工作。當 時國際情形是:在巴黎和會以後,日本日益強大;俄國革命以後,又發生了外蒙古及西伯利亞一帶的 新動盪,共產黨的活動開始在遠東進行。再看國內的局勢,已淪落到四分五裂,混亂不堪的程度。張 作霖的奉系,霸佔東北;吳佩孚、曹錕的直系,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原;浙江、福建、陝西則為以段祺 瑞為開山祖的皖系所把持;而西南內部則廣西為陸榮廷的桂系所竊據;湖南、貴州以聯省自治作號召 ;四川可以說是最標準的混戰區域,大大小小的內戰百十次,像兒戲般的扮演者;號稱革命根據地的 廣東,雜牌軍隊雲集,各據一隅,以桂軍勢力為最大。當時全國混亂的情形,比唐朝末年藩鎮之禍, 還要厲害。可是中國大局,在現代國際環境中,早已不容再有藩鎮之禍。所以先生命令在福建漳州的 粵軍,回師廣東,聲討桂系軍閥。在民國九年十月克服廣州;十一月,先生就同伍廷芳一道回粵。十 年一月重開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四月十日,先生當選為非常大總統。五月五日就任後 ,繼續追擊桂系軍閥,收復廣西,並即籌備北伐。十一年二月下令出師,分由江西、湖南兩省進軍, 志在底定中原。不料當軍事進行相當順利的時候,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和直系吳佩孚暗中勾 結,不但阻撓軍事,而且實行叛變。先生經此挫折,仍然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退駐永豐鑑上,和陳部對 峙,一直到北伐軍前後失據,從前方敗退回來,他才回到上海。但是不到半年,受先生指揮的各軍部
隊討伐陳炯明,攻下廣州。先生乃於十二年二月間重返廣州,設立大元帥府,來實行軍政、訓政、憲 政革命三階段的主張。殘破的國會,已經不足以號召全國,尤其是一部份早已變節的國會議員,在北 京受賄,選舉直系軍閥曹錕為總統,更增加全國民眾對於舊國會議員的厭惡。所以在廣州的革命政權 ,也就不再重視這種名義,而另外拿嶄新的姿態,把革命事業從頭做起。 十七、從頭做起——改組革命政黨建立革命武力 先生此次回到廣州改就大元帥職,即認為這是革命事業從頭做起的時期;而重振革命事業,又必 須先重振革命組織。本來中華革命黨已在民國八年十月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到了九年冬天,曾將黨章 一度修正;到十一年九月在上海復指定若干位同志起草國民黨改進案;旋於十二年元旦發表宣言,宣 布對時局主張,重申三民主義中民族、民權、民生的要旨。這一切的經過,都是根本改組的前奏。此後 革命環境,日益複雜而緊張。國際間情勢的動盪,既咄咄逼人,而國內民眾運動的潮流又復澎湃洋溢 ;知識青年因有革命的要求,對於這革命的集團由期待而發生向心力。先生領會著這些情況,遂於十 二年底下了改組國民黨的決心,採取革命黨組織的另一方式,希望以新的號召,迅速完成新的事功。 十三年一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新的黨章,發表新的政綱政策,使全國視聽為之一振。 在這時期中,我們必須提到的,就是要使這新的革命政權存在,不但是存在,而且能發揮力量, 則不能不運用外交,如果能得到與國的實際援助,自然最好,否則就是空洞的聲援,也未始不是一種
可以發生其他作用的姿態。在當時先生曾擬有合作計畫,向美國方面提出,不幸被拒絕了。日本由軍 部主持的政府正在利用和玩弄張作霖。英國方面則盡力支持吳佩孚和孫傳芳;而且他的殖民地的政府 ,絕對不願意,也決不能允許廣州有革命政權的存在。其行動的徹底,往往超過他本國政府的主張。 例如最後廣州商團公然練兵,企圖叛變一事,其大批新式槍械,都是由當時面對面的鄰近政府所供應 的。在這種情勢之下,中國唯一的革命政權,真逼到無路可走。那時候俄國正值革命以後,在遠東方 面雖有小規模的宣傳工作和組織活動,可是實力未充,不敢放肆,何況他當時在西方尚遇到列強的攻 擊和封鎖。於是他裝出偽善的態度,轉向東方爭取朋友。他在表面上聲明對我們以平等的方式合作; 更命令他的義子們,那些羽毛未豐的中國共產黨徒,寄生在中國國民黨的組織之下,潛伏著發展。這 就是當時聯俄容共一段故事的由來。所謂聯俄,不過是外交政策的運用,並不是革命主義的改變。所 謂容共,乃是要共產黨徒能信仰三民主義,服從國民黨的決策和領導,以從事國民革命的工作。其實 蘇俄對我們並不曾做什麼積極有效的幫助,祇是在外交的態勢上,發生一點虛張聲勢的效果。至於以 後的決裂和叛變,在他們是急功倖進,在我方是及早覺察,同時也是由於國際局勢的轉移而來。一個 黨和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和措施,自然可以按著不同的情況,隨時採取主動的適應。事實具在,斷非 任何人可以曲解。 在十二、三年之間,國內軍閥割據的局面,更加惡化;即如廣東的軍事情形,也非常紛亂。一般 軍人有利則傾向革命,無利則反對革命。根據這種慘痛的教訓,先生決心另建革命的武力,有主義的
武力。他獨具慧眼而又知人善任,於是選拔蔣中正先生擔任在黃埔設立的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以主義 來樹立學生的信仰,以組織來領導國民革命軍的幹部,以期最後達到肅清廣州,進而統一全國的目的 。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就從此開始。 多少年來,先生早就注重軍人精神教育,對於青年軍人常常從這方面加以啟發。可是他並不曾忘 記全國廣大的民眾,尤其是富於革命精神的青年,要他們了解革命的真義,受到三民主義的感化。所以 十三年他在廣州擔負艱難困苦局面的時候,仍然定期演講三民主義。同時更製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公 布,使全國明確認識革命主義的體系,革命行動的步驟,和國民政府的組織與政綱政策。這種基本工作 是他民國八、九年來想完成而未完成的志願。可是這偉大志願的影響和實現,卻仍然留在他的身後。 十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星殞北京由震動到感動全國! 革命事業,不進則退,是不能中途停頓的。當時在曹錕賄選以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勢力,愈加 膨脹,幾乎統一中原,天天圖謀向廣東進攻,於是再行勾結陳炯明,為他作死灰復燃之計。這種危險 的局勢,在革命家看來自然不能採取消極的防禦政策。所以一方面派軍隊打擊潛伏東江的陳炯明部隊 ,同時就親赴韶關督師,領導第二次北伐。正在進軍的時候,北方起了一個很大的政變,把賄選總統 曹錕推翻,吳佩孚大部分的武力竟告崩潰。主持北方政黨的軍隊,有一部份是原來屬於革命系統的胡 景翼、孫岳,他們都是同志,故當地環境轉對革命有利。北洋皖系領袖段祺瑞被推為北京政府執政,
然實力薄弱。要想收拾時局,也不得不邀請先生北上,商議和平統一大計。先生以為用兵原非得已,北 方軍閥受到此次黷武的教訓,也許有悔禍之心。於是毅然假道日本北上。在日本時,懇切勸導日本放 棄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而謀中日兩民族的和平共處。不料當時氣焰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閥,和仰承他 們鼻息的政客,絲毫聽不入耳。十三年後日本發動了為期八年的對華侵略戰爭,結果中國固然遭受了 空前的災害,日本也慘敗到幾乎亡國。可是先生遠大的眼光和最後的忠告,卻被日後的事實證明了。 先生抱著和平統一救中國的熱忱北上,沿途過於勞苦,體力遂告不支。從天津到北京途中,正值 天氣嚴寒,以致胃病復發。可是他仍然照常處理政務,接見賓客,堅持要速開國民會議,實現真正的 和平統一。但段祺瑞及其所領導的北洋軍閥政客,故態復萌,違反先生的主張,於是憂國的心情,更 促進了先生的病勢。經詳細的診斷,發現主要的病症是被觸發的肝癌。十四年一月底,進到協和醫院 ,施行大手術。不幸於三月十二日,這位中華民國的國父,國民革命的導師,中華民族的摩西,和他 辛苦經營的黨,艱難締造的國,長期分別了! 在逝世的前一天,他還在他意義重大的政治遺囑上親筆簽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死得了 的是他的軀殼,死不了的是他的精神。先生之死,在革命歷史上還有一種特殊重要的意義。近代中國 革命勢力常常由南推進到長江流域為止。黃河以北從不曾深切的受到革命的影響。此次這位偉大的平 民的革命領袖居然來到七百多年的帝王首都,專制氣氛濃厚的北京逝世,這件事的本身,不但震動了 全黨,而且感動了全國。先生的革命精神,頓時和觸電一樣,傳播和深入到中華民族每個同胞的心坎
裡。先生與世長辭了,先生的遺囑所昭示的重要事項,如取消枷鎖我們一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和爭 取中國的自由平等,都經他留下的黨,指定的偉大繼承人繼續艱苦奮鬥,次第實現了。可是現在國家 民族因俄帝侵略和共匪叛亂,又遭遇到空前的浩劫,使大家還要經過更慘烈的奮鬥犧牲,才能繼承遺 志,再造河山。然而他的三民主義的理想,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就是照著中華民族前途上的明 燈,是可以不斷地領導我們前進的。這理想就正是先生常常手寫的「禮運大同篇」。他要求全國的同 胞負起責任來,「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中華民國四十三年元旦,臺北。 ——「國父畫傳」,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四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