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和光而不同塵的外交鬥士——哀悼郭復初(泰祺)先生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2/3/15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記傳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9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2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和光而不同塵的外交鬥士 ——哀悼郭復初(泰祺)先生 在國際間的聲望,遠過於在國內的浮名,郭復初先生的生平是如此。貢獻了許多給國家而常被許 多國人所忘記,乃至於不為許多國人所知道,郭復初先生的生平也是如此。 凡是初次遇見傅初的人,都覺得他和易近人,風采翩翩,髣彿是一代佳公子。若是以這種流俗的 眼光看他,那便大大的錯了。因為他和藹風神裏,藏著他的鬥爭性和革命性。 話不可以空說,我們可於復初死後,回想他生平幾件顯著的事蹟。 最初從辛亥革命說起,他知道武昌起義以後,就兼程回國,投身鄂軍都督府為秘書,專理外交事 件。當時我方不過被各國承認為交戰團體,應付的困難可想而知。他雖為黎元洪所倚重,但是他真正 的知遇之感,卻始終寄託在伍廷芳博士身上,因為伍老先生是真正認識他才能的人。伍老先生當年聲 望頗隆,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聲望,所以把許多外交上前鋒側翼的工作,都叫他的公子梯雲先生和復 初去做。民初列強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的重要一幕,復初各方奔走,頗著勤勞。以後他追隨伍老先生到 廣州,歷任大元帥府參事及外交次長,仍然是為國民革命而盡力。 第二時期復初的貢獻是在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時期。當時共產黨製造成了寧案,把我方和歐美各國
的關係,弄得很糟,而京、滬一帶清黨之時,又須重行建立蘇俄以外國際間的友好關係。這時候梯雲 先生主持外交,借重復初為外交部次長,並兼上海特派交涉員。那時候上海儼然是一箇無形的外交中 心。梯雲先生是法律家,態度非常嚴正;如英、美各國駐滬總領事寫信給他,而信封上寫的是私人稱 呼,他還拆閱,若是上面寫的是「外交部長伍朝樞博士閣下」,他一定原信退回,以維持國際間通行 的外交體制,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尊嚴。於是許多肆應連繫的繁重工作,都落在復初身上。復初以他和 藹的態度,耐煩的性情,有立場卻帶人情味的詞令,為我們新成立的國民政府獲得了不少的好感。他 平時這種準備工作,竟在二十一年初松、滬戰爭停戰談判時,收了很大的效果。一二八抗日戰役的後 期,我軍因受共匪牽制,無兵可調,而且一切情況,決非掀起全面戰爭之時,為此不能不停戰。況日 軍在瀏河登陸,戰局已陷於重大的劣勢。復初在這種兵力懸殊,勝負已決的情形之下,受命與日本作 停戰談判,其困難可想。但是復初毅然奉命,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側面運用與國的關係,竟越過 多少重大的困難,以不附任何政治條件而完成了停戰的任務。在這時候,他自然不為左翼及其他激烈 份子所諒。他們竟糾集群眾對復初行兇毆打,此他前額的腦骨上留了一個深深的創痕,作為他執行國 策而犧牲的永久紀念。 第三時期是他九年使英的光榮成就。其中自然包括他歷次出席國際會議中的優越表現,而在這些 國際會議中,他最為人稱道的戰功,就是當中日戰爭發動後九國公約國家在比京開會時,他擊敗英國 總代表西門爵士歪曲理論的那一場舌戰。他使英時頗能認清英國各種的政治動向及其動力。他出使在
一個保守空氣和形式主義較為濃厚的國家,而他不拘於職業外交官的板眼和臺步,揮洒自如,左右逢 源,不能不說是一種最高的藝術。他能和邱吉爾保持多年密切的私交,可以不拘形跡的聊天。因為英 國過分重視現實主義,所以對於封閉滇緬公路一事,復初無法事前防止,但是封閉以後,復初幾次親 自對邱吉爾據理力爭,並盡心說服,卒使邱吉爾秘密答應他決定三個月後重開。這件事是外間很少人 知道的。他可以穿了大禮服,優遊於王宮的宴會之中,他也可以在脫了外衣,捲起袖子,在英國國會 餐廳乃至小飯館裏和新進的議員吃飯聊天。他就在這種場合裏,為國家結好感,為外交開途徑。我於 民國三十四年底三十五年初因公重遊英、美,尤其是在英國,所見到的各方人士,很少不自動的談到 復初而表示其稱讚與關切的。而且觀察這些人詢問時的表情,絕不是泛泛的敷衍。我於三十八年在印 度遇見英國左翼周刊「新政治家與民族」的社長金斯萊馬丁(Kingsly Martin)多次,曾作長談。他 對於復初的傾倒,可以說是帶感情的。他曾帶笑的說,他如對於中國表示過好感,正是因為認識了復 初。現在中、英間無國交了,而一向架子擺得很高,與英國傳統勢力最接近的倫敦「泰晤士報」,聞 復初之死,發表社論哀悼,難道這是偶然嗎?不到國外,不能完全知道復初在國際間的聲望,我就是 其中的一個。 以上不過略舉了復初生命中三件最有意義的成就,至於大家所知道的,我也不必多寫。我祇願意 補一句,就是當復初出任我國駐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一任代表時,他在美國及聯合國機構裏又留下了 很好的印象。他做主席時是和蘇俄代表最初交手的人。他制裁蘇俄代表的機智與大方,至今猶為國際
間外交人士所津津樂道。 昔人「聞鼙鼓而思將士」,現在正當國際風雲緊張的時候,我國外交坫壇失了一位久經善陣的忠 貞宿將——郭復初先生——能不慨然?中華民國四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臺北。 ——民國四十一年三月十六日,臺北「中央日報」第三版。 按:本文曾輯入「逝者如斯集」,傳記文學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六年九月一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