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開國名人小傳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1/10/10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記傳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98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開國名人像小傳 陸皓東先烈 民元前四四年——一七年 先烈字中桂,明銳沉勇,真樸忠誠。與國父在早年即共同計劃革命,為生死交。青天白日之革命 軍旗,即其製定。民元前十七年參加第一次起義於廣州,失敗後被捕慷慨就義。國父稱為中國有史以 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 鄭士良先生 民元前四九年——一一年 先生字弼臣,豪俠尚義,廣交遊,多與會黨中人識。與國父同學廣州博濟學堂,聞談革命而悅服 ,乃入興中會,參與第一次廣州起義。庚子禍起,奉命主持惠州起義,轉戰粵東沿海,聲勢甚盛;嗣 因軍事計劃改變而中止。避地香港,翊年急病逝世。或謂其死係中毒,乃清廷賄人所置者。 吳 樾先烈 民元前三四年——七年 先烈字孟俠,抱革命宏願。北上謀起義,乃創辦兩江公學於保定,並編印直隸白話報,藉教育及 語體文,以啟發民智。民元前七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偽裝立憲,緩和革命。先烈欲發其
奸,懷炸彈,謀殲五大臣於車站,未成,死之。此舉實震破當年君主立憲之迷夢。 徐錫麟先烈 民元前三九年——五年 先烈字伯蓀,少習天算輿地之學,從事教育,迭創學校。聞俄侵遼東,乃痛哭,集浙江志士設 光復會,且與秋瑾密組光復軍,謀革命。欲入虎穴以得虎子,乃捐貲為道員,往安徽,得主巡警學 堂,藉作革命武力。本定謀皖、浙同時舉義,嗣因故匆促發難安慶,殺巡撫恩銘,終以眾寡不敵遇 難。 史堅如先烈 民元前三三年——一二年 烈士本名文緯,為史可法後裔。少工書畫,能文章;慕任俠,詆專制。遍遊形勝,志圖匡復,在 香港入興中會,赴日見國父商大計。國父發動第二次起義於惠州,烈士在廣州圖響應,未遂,乃謀炸 總督德壽,未中,被捕遇害。國父稱為「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 鄒 容先烈 民元前三○年——八年 先烈字蔚丹,留學日本,深慕明末遺民之學說與事功。擅演說,詞鋒無敵。二十一歲著「革命軍 」。發揮革命精義,提出建國主張;文辭犀銳,感情澎湃,風動海內外,實為辛亥前極偉大之革命動
力,且予並世賢哲以重大啟示。因蘇報案被捕,病死上海租界獄中。民國成立,追贈大將軍。 陳天華先烈 民元前三七年——七年 先烈字星台,質樸能文,以強烈感情,鼓吹民族主義,所著風行各地,影響在日本留學生尤大。 俄兵據東北,嘗血書警告國人。返湘,參與黃興革命計劃,未成。再赴日,為同盟會發起人之一,首 草會章,憤日本頒取締留學生規則,作絕命書千言,蹈海以激勵當年士氣。 秋 瑾先烈 民元年三七年——五年 先烈字璿卿,幼讀書,慕任俠,富民族意識,憤專制政體,在日參加同盟會,歸任浙江主盟人。 在滬辦中國女報,為中國倡婦女解放之第一人;在浙辦大通學校,與徐錫麟謀起義,手定光復軍制。 事洩,慷慨就義,又為女子為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詩有奇氣,自署鑑湖女俠。 熊成基先烈 民元前二五年——二年 先烈字味根,習軍事於武備及礮兵學堂,任安徽新軍礮兵隊官,與倪映典謀據安慶為革命根據地 。徐錫麟就義後,益悲憤。民元前四年,乘太湖秋操時,在安慶聯合馬礮兩營起義,事敗。赴東北, 謀刺清宗室載洵,未成,事發就義。被捕時慷慨曰:「願以我一腔熱血,灌自由之花。」
林覺民先烈 民元前二五年——一年 先烈字意洞,天性真摯,行為倜儻,素抱革命救國宏願。赴日,治心理倫理諸學,入同盟會,尤 為黃興所倚重。於黃花岡之役,三日前即作絕命書期必死。發難時先攻入督署,受傷被捕,不屈就義 。其致妻書真情熱淚,洋溢紙上;捨身為國之精誠,長使青年感動。 趙 聲先生 民元前三二年——一年 先生字伯先,通軍事,能文章。以同盟會中堅,委身清新軍中,深得士心。長江一帶革命志士, 皆望風景從。民元前五年欽州防城之役,謀應未遂,嗣與黃興等在港共組南方統籌機關。民元前二年 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乃盡全力策劃黃花岡之役,使寰宇震驚,旋以憂憤疾發死。 宋教仁先烈 民元前三○年——民國二年 先烈字鈍初,才氣縱橫,慷慨有大志,因倡革命,避日本,助國父組同盟會。往東北謀起義,未 成,返滬,主民立報筆政,其革命政論,風動一時,與陳其美等組同盟會中部總會;武昌起義,該會 之力居多。民國成立,長法制及農林。主張以政黨政治,阻遏袁世凱專制野心,遭袁忌,在滬被刺死 ,全國震悼。
倪映典先烈 民元前二八年——二年 先烈字柄章,習軍事,素有光復故國之思。在皖與熊成基等謀舉事,未成,南走粵,與黃興等運 動新軍革命,漸次成熟,定民元前二年一月起義。因其他事變發生,不及待,乃倉卒率一部分軍隊從 沙河進攻省城,中途為清軍截擊;先烈躍馬奮戰。中彈被擒,就義。 喻培倫先烈 民元前二六年——一年 先烈字雲紀,穎悟機智,風神奕奕,好科學技術,在日本習藥科,潛心化學,諳造炸藥方。入同 盟會後,即以所學授同志。與黃復生等往北京,謀刺攝政王載灃,以巨彈埋橋下;事敗,走香港,隨 黃興參預黃花岡之役,親持炸彈攻督署,受創被執就義。民國成立,追贈大將軍。 吳祿貞先烈 民元前三二年——一年 先烈字綬卿,少有澄清中原,鞏固邊防之志。赴日本,習騎科,庚子歸國,謀起事,未成。與黃 興訂交,謀在湘獨立,復未果。乃委身清新軍中,任延吉邊務幫辦,爭回國土。後任第六鎮統制。辛 亥武昌起義,頓兵冀北,西撫山西,東策灤東,以牽制清軍南下,緩和長江危局。清廷懼,遣人刺殺 於石家莊。
陳其美先烈 民元前三五年——民國五年 先烈字英士,任俠好義,常急人之急而忘其身,在日參加同盟會。歸國後辦報並從事組織,策動 長江流域革命。辛亥光復上海,任滬軍都督,民二在滬組討袁軍;事敗赴日,助國父組中華革命黨。 嗣因袁世凱稱帝,返滬策討袁大計被刺身殉。生平對主義貞堅不渝,為世所式。 黃 興先生 民元前三八年——民國五年 先生字克強,初在湘、鄂組華興會;謀起義,失敗。赴日與國父遇,為集中革命力量,促成同盟 會。轟轟烈烈之欽廉鎮南關、黃花岡諸役,均奮勇當先。武漢首義,任民軍總司令;南京定都,任陸 軍總長,嗣任留守。民國二年在南京主持討袁戰役,忠勇無前,當代共仰。 廖仲愷先烈 民元前三五年——民國一四年 先烈賦性沉毅,生於美洲,幼即熱愛祖國;赴日入同盟會。辛亥起義,長廣東財政。從事討袁、 護法諸役,始終無間。時以近代學識,闡揚主義。十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貢獻甚大。任黃埔軍校黨 代表,竭智盡忠,協助培養革命武力,卒成北伐大業。十四年遇刺殉難。
譚延闓先生 民元前三三年——民國一九年 先生字組庵,二十六歲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辛亥湖南光復後,任都督。嗣為袁世凱所忌,與 胡漢民等同免職,討袁事敗,隨國父從事迭次護法與北伐諸戰役。十六年定都南京,任國民政府主席 ,翌年改任行政院院長。夙蘊才華,尤工書法,資兼文武,風度雍容。 蔡元培先生 民元前四五年——民國一九年 先生字孑民,純孝篤學,二十五入翰林。憤清政不綱,赴滬設愛國學社,藉蘇報倡革命,為國內 學人先,辦俄事警聞,告國人邊禍日亟。入同盟會,預吳樾刺五大臣謀。留歐,擷西哲英華,益雍容 博大,民元任教育總長,布教育方針,重公民道德教育。長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丕變學風,為世 景仰。 朱執信先烈 民元前二七年——民國九年 先烈原名大符。文章精闢,天性純厚,貌木訥而內寓至大至剛之氣。入同盟會,即著論發揚民生 主義,在粵迭謀起義,黃花岡之役,攻督署受傷,民八助國父創建設雜誌,主張思想革命,深得青年 景仰。律己嚴而任事勇,國父譽為革命中之聖人。九年,以招降廣州虎門守軍遇難。
伍廷芳先生 民元前七○年——民國一一年 先生字秩庸,留英治法學,造詣深宏。曾奉清廷命使美,然救國之志,不為爵祿所移。辛亥革命 任民軍外交總代表,兼議和總代表。六年,黎元洪非法解散國會,適權國務總理,不受威脅,堅拒副 署,正聲動世界。南下護法,曾代行大總統職。十一年陳炯明叛,悲憤以疾逝世。 陳少白先生 民元前四三年——民國二三年 先生字夔石,與國父同習醫,復同主張革命,遂為興中會最初創設者之一,且身預第一次之廣州 起義。事敗往日本。旋入臺灣組興中會分會,又為三民主義在臺灣之最早播種者;返港辦中國日報, 以報社為策動國內外革命之中心。先生為革命先覺,文采斐然,秉性瀟灑。 胡漢民先生 民元前三二年——民國二五年 先生字展堂,才大思精,勇於負責,東渡籌備同盟會,任執行部書記長,兼主民報,持保皇論者 莫敢當其筆鋒。佐國父籌大計,親預鎮南關、河口、黃花岡諸役。民元任廣東都督。於討袁、護法、 討逆、北伐諸役,均負重責。十六年定都南京任國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長,定亂清黨,貞堅不渝。
林 森先生 民元前四四年——民國三二年 先生字子超,幼欽顧亭林、王船山學說,志切興革。參加同盟會,於上海九江設報社謀革命,辛 亥起義,任臨時參議院議長,三年赴海外,主持黨務,創航空學校。七年復當選參議院議長。二十一 年以年高德劭,選任國民政府主席;數值屯艱,雍容默化,具溫良恭儉讓之美德,莫不欽平民元首之 風度。 柏文蔚先生 民元前三六年——民國三六年 先生字烈武,憤清廷與俄訂西藏密約,矢志革命。習陸軍,任清新軍標統,駐南京。謀刺端方, 事洩,走東北,圖大舉。武漢起義,負規復南京之責,乃先克壽州、蚌埠,斷清軍歸路,南京旋定。 嗣任安徽都督。二年與李烈鈞等起兵討袁,後復參與護法,北伐諸役。忠誠樸實,有古君子風。 戴傳賢先生 民元前二二年——民國三八年 先生字季陶,少負才華,文思敏銳。留學日本,歸國以天仇筆名,布政論於上海天鐸報等,揚革 命學說,聲震海內。理國父機要,始終相隨。後主民國日報筆政,兼佐建設雜誌,力闡主義。十四年 揭發共產黨陰謀,闢其謬說轉移風尚,影響至深。十七年後,翊贊中樞,任考試院院長凡二十載。
李烈鈞先生 民元前三二年——民國三四年 先生字協和,英勇任俠,豪邁無前。辛亥起義,由安徽率師援武昌,嗣任江西都督。二年討袁之 役,首先發難湖口。四年復偕蔡鍔主持雲南起義,卒竟恢復共和全功。在粵迭任國父參謀長,並曾帥 滇、贛兩軍,履次參預平難。十六年奠都南京,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持顛扶危,有功大局。 張 繼先生 民元前三○年——民國三六年 先生字溥泉,抱任俠之氣,存赤子之心。留學日本,入同盟會,為民報發行人,遇集會常面斥保 皇邪說,且以先聲奪人。二年,任參議院院長,袁世凱謀逆顯著,即南下聲討。十三年,揭發共產黨 篡竊陰謀於廣州。剛毅不阿,清操自持,有北方強者之風。 張人傑先生 民元前三五年——民國三九年 先生字靜江,志存匡復,醉心建設,仗義疏財,有古俠士風。與國父訂交海外,數度傾其所有, 以助革命。在歐並致力文化出版事業。十五年北伐時,主持中樞黨政,使其不為共產黨陰謀所乘,厥 功甚偉。奠都南京後,長建設委員會,興辦鐵路、煤礦、電力等事業,期達中國工業化之宏願。 ——「開國名人像」,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四十年國慶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