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敬悼一代振奇人——張靜江先生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0/9/9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記傳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紀念; 張靜江; 資助革命; 國民政府; 建設委員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10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62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敬悼一代振奇人——張靜江先生 峻嶒的風骨,崛強的態度,偉大的魄力,豪放的性情,在這世界上具備這些條件的那有幾人?而 張靜江先生卻是最卓著的一位。 張先生本來是浙江南潯富豪家庭的子弟。在他早年的歲月,確能最先的抓住時代的精神,不但能 夠為革命運動揮金如土,而且把他在官場上飛揚騰達的前途,看著不值一顧的敝屣,這是何等的見解 ,何等的心胸! 海外的噩電傳來,靜江先生在紐約死了。海天東望,能不悲從中來!我將何以哀悼靜江先生?他 可傳的事情太多了。現在要聊舉兩件事,以供將來靜江先生別傳的資料。不,這不應當是別傳的資料
,這應當是他正傳上光輝的一頁。 在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時候,中央許多人都住在鐵湯匙丁家花園裏,靜江先生和胡 展堂先生、潭組庵先生幾位都住在樓上,葉楚傖先生和我同一房間住在樓下,戴季陶先生住在樓下一 個別院。有一晚,靜江先生回浙江去了,展堂先生在樓上和我們大談靜江先生當年的故事。展堂先生 說:這故事上半段是國父親口告訴他的;後半段是他自己親自和靜江先生接觸的經驗。當國父倫敦蒙 難以後,繞道前往日本,圖謀發展革命的組織和行動,在海輪上,遇著了靜江先生,那時候,他正是 出使德國欽差大臣孫保琦的隨員,他要求同國父談話,國父因為倫敦的事件,頗有戒心,老是迴避他 。有一天,靜江先生忍不住了,在甲板上攔住國父,開門見山地對他說:「你不要瞞我,我知道,你 是孫文,你不要以為我是反對你的,我卻是最贊成你的人。你將來革命起事的時候,一定需要錢,我 現在和你約定三個字,你將來需要錢的時候,打電報給我,拍第一個字是一萬元,拍第二個字二萬元 ,拍第三個字是五萬元,請你記下。」國父當時記在一本小本子上,並沒有把這件事認真地放在心裏 。隔了一些時候,國父在東京計劃起義而無款,在萬分想不出辦法的時候,他把這故事告訴展堂先生 說:「我這次來,在船上碰見一個怪人,腳有點蹺拐,他說他願意幫助我革命,並且約定三個字,第 一字是一萬元,第二字二萬、第三字五萬元,我認為這個人恐怕是清廷的偵探。」展堂先生說:「先 生,不管他是不是偵探,現在革命經費這樣困難,何妨試他一試,橫直是不蝕本的。」國父採納了展 堂先生的意見,立刻發了一個用第一字作符號的電報。不多時,一萬元居然匯到了,當時大家驚訝和
歡喜的情形可以想見。再過不了多少時候,第二、第三作符號的電報也都發出去了,款子都如數如期 到。這對於當時極困難時期的革命運動幫助,真是如大旱之與雲霓。國父與靜江先生的友誼,是在 這件極不平常的遭遇中產生的。以後靜江先生就正式成為革命黨人中的中堅份子。 也就在這場談話裏,戴季陶先生繼續講到靜江先生辛亥革命時候資助藍天蔚先烈的情形。當辛亥 革命,藍天蔚在山東起義的時候,靜江先生送他四門大砲,三千枝步槍,這是他設法在國外買來的。 季陶先生說:「這真是一副不小的禮呀!」 靜江先生在國外的遺聞逸事還有很多,如稚暉先生在巴黎辦的新世紀報和印的世界六十名人像片 ,都是非常精緻、貼了本來鼓吹文化的玩意兒,出錢的人就是靜江先生。靜江先生對於近代科學文明 非常推崇。他在國民政府成立以後,主持建設委員會,全力注重在電力和鐵路二件事,他以為要中國 強盛,首先要靠電氣化和鐵路網二件事,所以首都電廠,和戚墅堰電廠、杭江鐵路(後來成為浙贛路 的一段)以及通淮南煤礦的江南鐵路,都是他創辦的。可是當時並沒有大宗的款項籌備好了才來舉辦 。他有一次對我說:「辦事情絕不能等先籌好了錢再辦,若是這樣,在中國就沒有辦成事的時候,只 有先辦了再來籌錢。」我對於他這見解非常贊同。可是,也只有他這種魄力和毅力才可以完成他的願 望。 我附帶要提出的,就是靜江先生還是一個畫家,他的字不但有魄力,而且有逸趣;他間作墨筆山 水,也是蒼勁而有法度。可是他並不是專心學畫的人,這一些附帶的成就——可是不平凡的成就——
無一而不表現他的天才和他在平常積蓄下來的文藝修養。 現在靜江先生過去了,我想起陸放翁臨終那首詩,靜江先生在死的時候,一定也有同感: 「到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民國三十九年九月九日,臺北「新生報」第八版。 按:本文曾輯入「逝者如斯集」,傳記文學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六年九月一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