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天下之所不能忍決常人之所不敢決 歷史上偉大的人物,不但其本身為某時代歷史的重心,而且其生命即等於某時代的歷史。他豈僅 是身繫國家的安危,簡直是身關民族的存亡。 他的人格固然崇高,他的生命更是豐富。構成他偉大的因素,決非簡易,更是多元。研究這時代 歷史和他傳記的史家,在同時固有發現,在較遠的時期,還是不斷的有更大更新的發現。 明白這個道理,纔知道認識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艱難。 當今主席民族偉大領袖蔣先生正值六旬大慶,承許多友好不棄,要我寫一篇對於認識蔣先生有關 的文章。我想蔣先生的豐功偉烈,自有彪炳的歷史存在,用不著我來歌頌。至於說到對於蔣先生偉大
豐富生命的認識,我更是徬徨,因為不知道從何說起。 我特別提出「忍天下之所不能忍,決常人之所不敢決」兩句話,也不過是他豐富生命中的吉光片 羽,是構成他偉大因素中的一鱗半爪; 但是這兩點特徵, 卻是一部中國近世史中民族盛衰興亡的關 鍵。 「決大疑,定大難」,是中國身繫社稷安危名賢的特徵。但是祇有決還不夠,還要能忍。「動心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乃是聖賢修養的功夫。 兩者不但要並行,而且要相輔。 當黃埔創校以後,北伐誓師以前,廣州黨內外的情形是何等的複雜與紊亂。蔣先生不但是處於不 軌武力夾攻之中,而且處於無稽疑謗交集之點。但是他以孤臣孽子的地位自處,百般忍耐,終能完成 北伐與統一中國的全功。 從北伐起到抗戰勝利為止,中國無時不受日本的阻撓與欺凌,一般人都覺得這冤氣的難受,何況 身當其衝的蔣先生。但是一般人在不負責任的地位,可以慷慨激昂的發洩一下,而蔣先生在主持國家 民族命運的地位,卻不能如此。他祇能將胸中白熱度的火燄,煆鑄他純鋼的意志與決心。 我記得正當北伐軍在濟南受日軍攻擊的時候,我們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首次受到日本飛機的轟 炸。濟南城也受日軍東北兩面的圍攻。勝利前進的北伐大業,幾乎功敗垂成。總部被炸以後,我到他 房裏,看見他的怒氣,幾不可遏;他要我準備兩個國際文件,並且告訴我準備退出濟南的意思。我當
時也忍不住氣,有背城借一的心理,於是憤憤地請問道:「我們就此退出嗎?」他半晌不回答,祇是 靠在沙發上從口裏噓出無限為國家民族所受的鬱積之氣;最後向我說道:「等我擺開部隊以後,再向 他說話。」於是在當天晚上,他親自定下整個北伐軍重行部署分路渡河及分途防禦的計劃。果然不久 奠定華北,收復北平,使日寇的軍事阻撓竟致落空。當時悲憤的情形,至今猶歷歷在我眼前。所以我 在七七以前,就深信蔣先生抗日的決心。並且常對朋友們說:蔣先生抗日的決心,在濟南事變的時候 ,就已定下來了。 九一八事變以後,蔣先生的處境更苦。負責之身,那能以不負責的論調為轉移。最痛苦的是:他 的內心又何嘗不與大眾憤慨的情緒一致。祇是他人可以說出來,他不能說出來。記得一二八淞滬戰爭 發動的時候,名義上他已經不負軍事、政治的重責。當時陳友仁身任外交部長,主張宣戰。這匹冒險 家的野馬,幾乎不能控制。蔣先生一面密令中央軍的精銳第五軍稅警團和第九師星夜赴援,不顧犧牲 ,加強抵抗;一面教一位朋友,坐小飛機飛到南京,帶了兩封親筆信來,一封上林主席、一封給在京 的朋友們,痛切的說,抵抗是其心願,宣戰萬萬不可,因為宣戰是以國家為孤注一擲,我們斷不能不 以國家存亡為重。這是為國家何等的忠貞,也表現他忍耐過程中內心何等的痛苦! 從一二八到七七事變的前一年,就是到百靈廟戰爭的時候,幾乎天下的疑謗,都集中在蔣先生的 一身。他一面殫精竭慮作抗戰的準備,一面咬緊牙根為國家民族的利害而擔負一切的疑謗。中間幾度 受日本重大的欺凌、不堪的侮辱,仍然是忍耐過去。這是「忍辱負重」,不是「忍辱負輕」。當時誹
謗者那顧這一切?等到百靈廟戰爭發動以後,蔣先生的心跡,乃開始為全國所了解。所以西安事變一 起,全國人民如觸電似的痛哭流涕,奔走呼號;這種自動的和自然的真情,像狂潮一般的流露,豈是 偶然? 在七七以前,中央的文告中表示:「和平不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不到最後關頭,決 不輕言犧牲。」這話當時引起了許多揣測,就是說,到什麼地步才算最後關頭。記得盧溝橋砲聲響後 不到八小時,連在廬山的我也知道了;蔣先生沈著而堅決的態度,也跟著使我知道。那天下午一點鐘 ,我向廬山訓練團中一千四百多位全國各地來的中學校長和教導主任演講,這悲痛而興奮的消息,使 我愈講愈激昂,但是在政府不曾正式宣布以前,我又不便宣布。在場聽講的各級總隊長、隊長如孫連 仲、黃紹竑、胡宗南諸位高級將領,感覺到我演講的最後一段,有點奇怪,於演講完後,在休息室裏 向我問訊和研究。到下午六點鐘我在牯嶺路上又遇到孫連仲先生,他告訴我已奉到命令,準備進兵河 北,立刻下山。十三日下午蔣先生告訴胡適之先生,說是他已命令六個師進援華北。十七日蔣先生正 式向廬山談話會宣布「最後關頭到了」!他說:「此次戰爭為是與非、善與惡之戰爭,公理對強權、 正義對暴力之戰爭。」他又說:「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再不容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的妥協的條件 ,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他是抱著這種偉大的決心,和深遠的見解,來發動此次神聖抗 戰的。所以我今年(三十五年)七月重上牯嶺,站在圖書館臺階上面,回想九年前,蔣先生在圖書館 裏宣布「最後關頭到了」的情形,口占一首廬山歌道:
「霹靂一聲天地驚, 牯牛崛起五老舞! 八年戰血洗山河, 百萬倭軍成俘虜! 巍巍乎高哉! 莫怪志士爭上廬山來, 廬山預築受降臺!」 這正是回想當年情緒的紀實。蔣先生大雄無畏的獅子吼,使人類的心弦上,永久波動著偉大而堅 決的抗戰第一聲! 正值淞滬淪陷,首都告急的時候,軍事自不免許多倉皇慘痛的情形。當遷都重慶的前夕,最後在 南京舉行的一次國防最高會議裏,蔣先生首先要大家發表意見。其中自不免極少數搖動分子,以為敵 國兵臨首都城下,我們應當言和。最後,蔣先生站起來沉痛的表示,大意是戰爭未發動以前,大家應 當計較的是國家利害問題,戰爭既發動以後,大家應當認識的是民族存亡問題;這不但是本身的存亡 ,乃是子孫後世的存亡!誰要主和的,請先處分他——最高統帥起。這話說完後,全場肅然。蔣先生 於是說,現在大計已定,大家今晚恭送林主席上船。這是何等的堅決,也是何等的雍容!所以此後歷 年來敵人無數次的和平攻勢,和反政府派無數次擅造講和,肆行誣衊的謠言,我無絲毫猶豫地告訴青
年說是決無其事,正是根據我以上歷次從蔣先生得來的認識。當年聽過我講話的青年,一定也可以回 想我認識的正確。 八年零兩個月的艱苦抗戰,需要何等的忍耐與決心!雖然抗戰時期所忍耐的痛苦,有時可以說說 ,而在抗戰以前所忍耐的痛苦,則有話難說。但是八年多期間裏多少次軍事上的挫折,物質上的壓迫 ,國內外環境裏的困難,這一切一切的痛苦,非蔣先生鋼鐵般的意志,加上他烈燄似的愛國熱忱,那 能領導全民族度過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艱危,而達到史無前例的勝利和光榮? 一個偉大人物的成功,自有他特殊的天賦和性格;但是要完成他的天賦和性格,也有賴於學問和 修養。就是蔣先生成功的多少特徵中,最大的忍耐與最堅的決斷兩項,正同樣的要靠學問和修養來完 成。 從學問講:蔣先生是最好學而最不恥下問的人。他有敏銳的直覺和晶瑩的智慧,但是他的直覺和 智慧常用學問去煆爍和淬鍊。他勤於讀書,勤於聽他人的意見,並且勤於動筆。他在抗戰以前常教朋 友們為他邀請學者專家,按照他所開的學科,作系統的演講,由他虛心聽取。這種辦法,在軍情最緊 急的抗戰時期,也還實行過。他看重要的名著,常好徹頭徹尾的親自圈點,他在每星期的會報會談中 ,常指定人報告專題。他於靜聽完畢以後,有時加以按語。但是他在按語中發表的見解,常常表示其 獨到過人之處。這固然使人佩服他的天才,但這種天才,也正由於他自己給以不斷的學問上的滋養, 才能含葩吐萼。所以他英明的決斷,不是隨便定下的,而自有其深厚廣大的基礎。
說到修養:蔣先生是最講修養的人。大家都知道他自奉薄,而不知道他律己嚴。他的日記上有 「反省」一欄,可以想見。其實他有時豈祇自反,而且自責。他一面吸收近代知識,教人翻譯西文 名著,以供瀏覽,一面圈點黃黎洲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書,乃是為增進他自己做人做 事的修養功夫。他印過一本書叫「自反錄」。「自反而縮乎?自反而不縮乎?」是他心目中常在問 題。「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他從修養上做到這種忍耐功夫,所以能「一怒而安天 下」。 「小不忍,則亂大謀」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兩句古訓,雖然不出自同一部書裏,卻是相輔 相成,歷久不磨的道理。必須能克制「小不忍」才能完成大決斷,也必須有「大決斷」在後面,然後 忍耐功夫才更有意義。最能體驗和實現這兩重深刻哲理的,祇有蔣先生。也祇有蔣先生在學問和修養 上所下的深刻功夫,才能完成他不世的勳名,非常的大業! ——「六十年來的中國與蔣主席」,南京拔提書局印行,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