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國畫的意境和藝術──為蔣夫人國畫理論及其最近傑作而寫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62/8/17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日記與回憶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中國繪畫; 蔣夫人; 國畫; 意在筆先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2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26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國畫的意境和藝術   ──爲蔣夫人國畫理論及其最近傑作而寫   最近中國古藝術品在美國的展覽,他國的重要刊物,均稱其盛況,謂爲外來藝展在美開空前創局 。不但使一般愛好藝術的人來自世界各地,而且西方重要批評家的讚美和推崇是一致的,尤以國畫部 門爲甚。足見我們先民的慧業深厚,歷久彌新。繼往開來,是當前大家殷切的期望。   就中國繪畫而言,他與中國文化尤有不可分解的關係,這並不是泛指一般事物的象形,而在其高 尙意境的寄託,中國文化思想最初就接近自然,由接近而欣賞、而體會、而藉以養性怡情。詩文中常
如此,繪畫中也如此,所以中國畫中很少「匠畫」,有亦不受重視,而著名畫家中多屬文化修養很高 的人。於是詩、書、畫三者因此常結不解之緣。同時這也可以解釋爲何中國山水畫發展到成熟時期較 歐洲各國爲早;例如中國在盛唐時代李思訓、王摩詰輩的山水畫,都已有很大的聲名,很高的造詣, 但在歐洲意大利的達文西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畫「微笑」那幅名畫時,其背後所配的小風景,顯然未 到成熟時期。   文化在發展途中的變動,常有週期,因爲當慧業的遺產不但過豐,而且成爲定型的現象時,自然 要變。如就其突出的現象而言,則國畫中五代北宋的燦爛時期是從變唐而來,元到明初時期又是從變 宋而來;明末淸初的八大、石濤、石溪等遺民的創作,是從變明四家及其支派而來。當淸初宮廷所樹 的正統派漸趨殭化,應當有所變更之時,可惜想要變更的人,前如揚州八怪,後如海上畫家,都未免 素養不豐,氣力不足,不能打開局面。   現在正是「萬木無聲待雨來」的時候了。可是藝術的創造和興革,不是一件容易而輕率的事。小 智自私,斷然不能成大道。先民慧業自不可輕言放棄,也斷無人取我棄之理。當這繼往開來的際會, 我們如何吸收時代的精神,融會固有的績效,斟酌損益,推陳出新,殊屬大衆所期望的,但在開始這 種工作以前,就不能不對於國畫的精神、特質及其與西畫技術上不同之點,先有淸晰的體認,才能己 有所立,不致捨己從人,或趨時媚俗。關於這點,蔣夫人在他的英文論著中,有以下一段非常精闢的 議論,茲譯述如下:
『凝神於其造詣多爲後世所未能超越的中國歷代名畫之前,使我們對於這些大畫家領會之高   ,詩意之濃,及其本人對於大自然感覺之深厚與忠實,和對於其自身藝術之把握與信賴,這一切   的一切,那能不承受到深刻的印象。他們還有更爲「難能可貴」的造詣,及其與西畫迥然不同之   點,就是西畫中可任畫家於落筆之後,還能一再的修改,而在國晝中則一經落筆,便永定乾坤,   無從更變。縱然大畫家有天亶聰明,仍然不能不仰仗於不間斷的練習,以敏銳其領會的能力,豐   富其想像的天才,和保持其對於自然的天機活潑,才能從不斷追求「止於至善」的過程中,完成   探驪得珠的秘密。』   蔣夫人不但講明了中西畫法上幾種重要不同之點,而且他更指點出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 童鄰」兩句名言的眞諦,在於超越外形,得其神趣;最後達到一種境界,使畫家與其所畫的對象,宛 然呼吸相通,神情一致,然後此山此水,一樹一花,獸逸鳥啼,均臻化境,此種引伸,何等俊穎!   爲了蔣夫人有這般見解和體會,所以他的作品,自屬不同凡響。最近得瞻覽其所捐贈以救濟大陸 難胞義擧之山水蘭竹等名畫五幅而外,並承惠以新出版之墨畫第二集一巨册,凡三十二幀,精妙絕塵 ,令人神移心折。此爲蔣夫人能體會而實現其理論之明證。惜爲篇幅所限,僅能略擧:   山水畫中如「溪山雨霽」則於奇峯遠岫間佈行雲以拓空天表。巒頭樹杪,則顧盼生姿。咫尺   千里,可供神遊。畫册中「寒林」大幅,蒼蒼莽莽,元氣淋漓,潑墨遠山,欲奪米家之席。他如   「泉聲」之起源於叠嶂,「溪流」奔放於急雨之時,不能不使我聯想到昔人對畫有「無聲詩」之
稱,又憶及唐人「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句也。   蘭竹松梅諸軸中每幅均有逸氣,令人生「耿介絕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或疏密得間,或   風骨崚嶒。我常覺四君子畫之高逸,常非西洋人士所能理解,顯然爲中西文化,尤其是文學背景   不同之所致。沒有此種高風雅韻,所以彼方頗能愛好千朶密集的玫瑰花籃,而不能欣賞幽花疎葉   的畹蘭盆景。硏究中西文化的異同,這也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他如佐修竹以芰荷,傾藤籃中之白菜,均見逸興素懷之所寄託。宜乎總統蔣公於去年冬至題   夫人牡丹一幀曰:「寫牡丹穠艷之神,而以淸腴出之,不易得也。」   總之,成就國畫名家的重要條件:一要「意在筆先」,這就要仗靈感;二要「意到筆隨」,這就 要仗工夫;但是鎔合二者的,還要仗學問和修養。古人所謂人要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太史公 要「遊名山大川以奇其文」;這就是學問修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讀書所以培養書卷氣,定雅俗之分 ,而遊名山大川則所爲的是蕩滌心胸,攝取萬象。要有胸中丘壑,才生筆底雲烟。我們不可蔑視古人 ,我們也不可陷入古人的窠臼。我們要「從古人入,從造化出」,才是正道,因爲從「古人入」,才 有法度,才能多得技術的精微;從「造化出」,才能「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處處觀察入微,才能事事匠心獨出。我於讚美蔣夫人傑作之餘,謹略 抒所見,並祝其以勇猛精進的精神,開拓國畫輝煌的新運!五十一年八月十七日,臺北。   ──民國五十一年八月十八日,臺北「中央日報」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