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音樂與科學的和聲──談到淩崇英女士和高逢田先生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7/1/28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日記與回憶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音樂; 科學; 淩崇英; 高逢田; 室樂演奏會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16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17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音樂與科學的和聲 談到淩崇英女士與高逢田先生 正因爲感情和知識在人們的生活進程中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音樂和科學也是互相調協的。有感情
而無知識做基礎,則感情容易流於盲動;有知識而無感情的培養,則知識工作者何從得着「興到神 來」(Inspiration)。發明最抽象而高深物理學原理的愛因斯坦,正是一位小提琴的名手。在西洋社會 裏常充滿了這種和諧。 淩崇英女士雖是一位很有造詣的音樂家,可是他也有很好的學術素養。他是我一向很推重的老友 淩竹銘(鴻勛)先生的女公子,不僅是承受了家學的淵源,而且兼有東西兩方文化的味兒。她在金女 大却選擇了音樂系爲她的主系。畢業後到美國進西北大學專攻音樂,得到音樂敎育碩士,這只是證明 她經過正軌的訓練,下過苦工,可是他的才情,還遠在訓練和工夫之上。這也就是說,他於技巧之外 ,更添上些韻味。她對於學科的選擇,固屬適合,而她對於夫婿的選擇,尤爲明智,因爲高逢田先生 雖是醫學博士,可是同爲音樂的愛好者。他不只是音樂的愛好者,而且是中提琴的好手。他在美國參 加了紐約標準很高的昆司交響樂團,以業餘的姿態,參加職業的演奏。他這次請假囘國,來臺灣大學 醫學院擔任敎授,在學術造詣與敎學熱忱雙方,都爲大家所稱道。他在實驗室與病房中做繁難的工作 ,我相信有了音樂的調濟,益足解除疲困,激發新知。 今天臺北有「室樂演奏會」的擧行,是五位音樂家合組的。如司徒興城、胡承華、張寬容諸位先 生的名字,都爲在臺人士所耳熟。祇是這兩位新囘國而不平常的音樂家,或許爲一般愛好音樂者所不 及聞知,我因爲感覺到音樂與科學間調協作用的重要,乃特別藉他們和諧的家庭空氣,作擧一反三的 說明,希望將來處處聽到這種和聲的奏出。 ──民國四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臺北「中央日報」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