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圖畫藝術的新路──為欣賞儲輝月女士畫展而寫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2/12/5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日記與回憶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儲輝月; 繪畫; 畫展; 山水畫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10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12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圖畫藝術的新路   ──爲欣賞儲輝月女士畫展而寫   在藝術世界裏幾個重要的方面,如雕塑和音樂的發展,無論是質、是量、是年代,中國都遠後 於西洋;但是繪畫的藝術,特別是山水畫,中國的造詣自有精妙獨到之處,而且其發展和成熟的時 期遠早於西洋。以論時代,則人物畫的名家顧愷之遠在晉朝(顧愷之死在公元三四四至四九年之間, 年六十二歳),到唐朝的閻立本、張萱、周昉、吳道子(均在公元七、八世紀之間)而大成熟;但 西洋人物畫的成熟乃在十五、十六世紀,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密且安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尤其是拏飛爾(Raphael, 1485-1520)爲開山重鎮。中國的山水畫可以說 是到了李思訓(六五一至七一六)、王維(六九九至七五九)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階段。不久由五代 至北宋期間就產生了荆浩、關仝,尤其是董源、巨然、范寬、李成一班大師,使中國山水畫不但成熟 ,而且成爲最燦爛的時期。但是西洋的風景畫,則在十五、十六世紀,仍然幼稚。祇看達文西所畫夢 娜妮莎一幅人像後面的配景,就可證明。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由特納爾(Turner, 1775-1815)戈
羅(Corot, 1796-1875)輩,才能爲山水畫別開生面,蔚爲風氣。至於說到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和神韻, 更與中國詩情詩境融合而爲一體,寄託幽深,表現一種與自然最調和的文化,非淺俗之流所能充份領 略。所以中國的山水畫,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尤其是藝術中最可稱頌,也是最有特殊風格的作品。   所以中國繪畫藝術是最値得保存的,不但應該保存,而且應該繼續發展。這裏有兩重意義,所以 話分兩段來說,也就此來論到儲輝月女士作畫難能獨到的成就,及其將來繼續發展的途徑。   第一、講到如何保存中國繪畫藝術,自當先從硏究這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着手。必須對於歷代名 家的名作,潛心深入的硏究。凡其用筆用墨,一點一皴,一山一水,經古人體會得來的,必須從體會 來承受,尤其是意境和神韻,非深切體會不能領略。不懂古人名蹟,甚至不曾見過古人名蹟,而一筆 抹煞。信口謾駡古人,而自命爲藝術叛徒或大師者,不特表現其愚,而且暴露其妄。前年黃君璧先生 與夫人儲輝月女士合開畫展時我曾寫一文,讚其深得古人法度。此次君璧先生以輝月女士此次畫展作 品,來徵詢我的意見。我得見其最近的作品,眞想不到他能更窮古法,別出心裁,達到這種光輝的成 就,如此之速。卽以皴法言,則郭河陽的捲雲,王叔明的解索,倪雲林的渴筆,吳仲圭的濕墨,常於 無意中流露,可見其好古之勤,實爲精進之階。所以往往能筆趣瀟灑,墨花煥發。構圖則雲橫嶺岫, 舟泊沙汀,烟靄微茫,山巒委宛,饒有逸興。他不特畫到秀潤,而且畫到蒼潤的地步。   第二、講到如何繼續發展中國的繪畫藝術,這就不能專以古人的成就爲止境。因爲一個時代當有 一個時代的創獲。王石谷論畫,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邱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爲大成。」這大
槪是他自己隱然自負的話,但是縱能做到這個地歩,也不過是集大成而已。我們所希望於藝術的,不 祇是集成,而且要能推陳出新。這一點於輝月女士畫中,流露出一種新趨向,就是他能運用古人筆法 ,而隨時改進其不合理處。於若干構圖布局中,往往見之。這正得到了「從古人入,從造化出」的道 理。我們相信他繼續的努力,必能把中國古代名畫家的成就,包括技巧與神韻,加上西洋的畫理,融 滙貫通,成爲現代中國的畫,却仍然是中國人的畫,是表現中國文化結晶的畫。這應當是中國繪畫藝 術的新途徑。   最後,還有一句話要說,就是輝月女士的畫表現出一點,他不是爲了要一張畫就畫一張畫,他是 心目中有了一張畫才畫一張畫。四十一年十二月五日,臺北。   ──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五日臺北「中央日報」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