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記黃道周先生手書出山詩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1/11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日記與回憶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石齋先生; 黃道周; 出山詩; 崇禎十年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0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508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記黃道周先生手書出山詩   石齋先生(公元一五八五至一六四六年)本爲一代儒宗而兼擅文學,以孤高自賞的風格,而有直 言不知諱忌的精神。崇禎時曾任右中允、左諭德、少詹事等帶學術文章性的淸曹,屢以敢直諫和主持 正義而罷官。福王由崧在南京登位時任爲吏部右侍郞兼翰林學士,以馬士英、阮大鋮掌政,不能與彼 等同流合汚,乃翩然引去。嗣唐王聿鍵在福州卽位,改元隆武,道周自浙江衢州入閩,被拜爲武英殿 大學士兼吏部尙書。後因提兵救徽州,在婺源與揚州敗後業已降淸的逆將張天祿及其部隊相遇,中了 奸計被俘;被解往南京,中途曾絕食十餘日不死。以後被囚在牢獄裏,作詩寫字,成詩三百十一章, 以發揮其正氣和眞性。這一點略與文天祥在獄中集杜詩二百首相同。就在這年丙戌(公元一六四六年 )從容就義,結束了他一代完人的生命。   石齋先生不但是特出的詩人,而且是著名的書家。他的詩沉鬱而剛毅,於樸拙中流露眞摯的性情 ,如食諫果,酸澀後却有囘甘。他的書法宗章草,正和他的詩一樣,嵯峨樸茂如奇松怪石,於盤鬱中 見貞堅,這個手卷以章草寫其丙子出山詩十四首。丙子是明崇禎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開始一段 小引中說:「丙子冬聞奴警迫畿輔,因携義從,匆然出山。」其所謂「奴警」乃指淸兵進犯,因淸太
祖的名字,明人譯作「奴兒哈赤」(淸史譯作「弩爾哈赤」)。其實此時淸主已爲淸太宗,黃台吉, (後來淸史譯作「皇太極」,原卽漢文皇太子音譯,不意又從滿音譯作漢音,成爲黃台吉。)而且就 在這年由他建國號曰大淸,而改元爲崇德元年。淸兵於這年九月由建昌冷口進犯,攻下昌平,將天壽 山陵寢禋殿拆毀,京師震驚,然而不久自行退却。石齋先生就是在這年冬召集義兵,作勤王之師。同 時發動勤王之師的,還有唐王聿鍵,不幸唐王竟以此受了貶斥。以後石齋先生與唐王間的際遇,自有 閩中時勢與環境的關係,然而就當年勤王義擧這點來說,他們已是同調了。   石齋先生手書出山詩十四首的卷子,末署丁丑四月二十九日,乃是崇幀十年所寫。他寫來送給「 巢軒周老先生館長」的,巢軒是周鳳翔的號(他一字儀伯),浙江山陰人,崇禎進士,官至南京國子 司業,歷諭德,爲東宮講官;召對時慷慨陳滅寇方策,帝爲悚聽,可知也是敢說話而有風骨之人。他 於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題詩壁間,自縊而死,追謚文節。石齋先生和他意氣相投,自然不在話 下。   當民國三十七年四月間,我因職務上的關係,由印度囘南京,有畫估以此卷求售。我一見斷爲眞 蹟,乃帶去請于右任先生看。先生擊節嘆賞。因爲有幾個字不易認識,先生卽囑人到三山街搜購了一 部「黃漳浦全集」,以備査考。不意遍査集中,不見這十四首詩。右任先生以爲這旣然是石齋先生的 集外詩,不但可以存字,而且可以存詩,更覺得格外可貴。無如當時索價較高,我竟不能買成。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我復因囘國述職,來到廣州,再遇此卷,我又再送去請右任先生欣賞,先生
大喜,囑我設法留下;當兵慌馬亂的時候,索價已較低,於是我爲文獻而保留下這件先賢遺墨。   三十九年元旦,正是印度承認中共僞政權的第三天,我仍住大使館內。那天我約集在新德里作客 的朋友們,如曾寶蓀女士、曾約農先生、張大千先生、査良釗先生、張君勱先生等及本館同人,在懸 中華民國國旗與國父遺像及總裁玉照的大廳裏聚餐,以沉重的心情,遙祝祖國的重光。餐後由査先生 取出一幅素絹,要大千作畫以留紀念。大千卽作一幅歲寒圖。下書「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張大千作於新 德里大使館」。他們還要我題,我卽落筆寫了石齋先生卷中「曾吹再滅火,卽爲不灰人」這兩句詩。 這是很可紀念的一個元旦,這更是很有意義的兩句詩。   吳愷玄先生爲「暢流」半月刊向我索文,我乃以此卷出示。錄下石齋先生這十四首可寶貴的集外 詩,請其發表,以存文獻,而彰忠烈。就此寫下這篇記載。 黄道周先生出山詩   丙子冬,聞奴警迫畿輔,因携義從,匆然出山,途次有作,言別諸友。 閱世已堪老,觀心殊未安,猩鼯啼桂樹,風竹動漁竿,胡眼秋鷹疾,人才塞草乾,誰從萬馬裡, 平作一鷗看。 事有不得已,道偶未能平,却以身名盡,而逢意氣生,江空懸石落,風緊老松爭,忍割東山癖, 愁猿從此鳴。
側履依天步,衝寒又七年,不知遠志草,竟作馬蹄篇,雲臥久成夢,霜梳深足憐,黯然親友問, 十指尙安全。 干耶不可作,缺存(?)況如茲,橫草知無用,搴裳此一時,腰鎌新得力,馬鎧舊支頤,奚敢從 輕薄,昇平坐詠詩。 一旅勞裝束,逢人各弟昆,應門穉子在,犯難老身存,世豈乏長劍,家徒變小園,慇敷語叢桂, 似亦未爲然。 掌蹠猶人耳,負舟誰適才,似經學劍過,漫逐老兵來,靑火啣邊月,寒香語夜灰,何嘗有殘夢, 續到馬頭開。 淸辰每不試,動與逆風俱,世急人無忌,行危心自孤,醵金酬獷士,鑄劍傲迂儒,文雅慚今日, 前身或屠沽。 橫矢非無力,驚弦已過身,曾吹再滅火,卽爲不灰人,墓草含靑露,君恩感白蘋,半生多一出, 可負古綸巾。 茨田猶不給,鵝鸛與誰歸,以我一腔血,療他百斛饑,西師行失道,吾黨合無衣,所愧蘇門叟, 嘲人未息機。 微官如薄葉,何物更關心,袖手觀殘奕,緘書聽暮砧,忍啼眞不過,抱膝尙能吟,兩袖蕭蕭在, 王陽自作金。
隻影誰相贈,獨行心所知,已慚高士臥,能免古人疑,斯世平無恙,孤臣老益癡,中原百十郡,   何者不鬚眉。   搶流看欲倒,一葦豈能豪,聊自見眞性,何曾計羽毛,絕裾情已盡,高枕勢難抛,曠野靑天下,   沾濡安所逃。   非敢云憂國,居然不顧家,長天橫鳥獸,何地托煙霞,驛路細生棘,江梅閒着花,十年靜裏業,   放眼未嵯岈。   簪筆已疑世,弓刀更駴人,半生爲槁木,草次動飛塵,四海皆安臥,吾徒空照鄰,寄懷江上鳥,   未謝往來親。   右錄似   巢軒周老先生館長 久不作書。又未嘗見皇索遺跡,得一軟筆,落箋數行,疲俗大不堪觀,匆匆作章書,愈覺其陋,   聊存是詩,見我眞性耳,非以自眩,再冀巢翁諒我也。是日拜疏,正席藁候命,不能作祖道詩,   草草爲此,足發喚嘆耳。丁丑四月二十九日,道周書右錄聞警出山詩十四首。   附  記   石齋先生盼夫人蔡玉卿女士,也是一位了不得的女子。她能仿石齋書法,可以亂眞。爲繼承石齋 遺志,匡復明室,「嘗集兵萬人,號夫人軍,已而餉乏解。」明亡後避禍尼庵。我曾見其所書孝經一
卷,又詩卷一個,字較娟秀,却乃遒勁,詩卷後自署「大明忠烈文明伯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妻蔡氏玉 卿書於石養山中」,亦可珍貴。家倫又識。   ──「暢流半月刊」第四卷第七期,民國四十年十一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