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最近十年的回顧
Identifier (Dublin Core)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日記與回憶
Key Words (A vocabulary for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中日戰爭; 瀋陽事變; 抗戰建國綱領; 民主化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8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59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464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最近十年的囘顧   在中國四千餘年歷史中,最近之十年,誠可當「多事之秋」之名而無愧。此十年之時間,大規模 之國際戰爭,卽佔去八年兩箇月又兩天。(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爆發,至一九四五年九 月九日日本向中國簽定降書)但實際上中日戰爭狀態之存在,遠在九一八瀋陽事變卽已開始。而受降
以後,中國種種困難之現象,又無一非戰事之餘波。故此最近之十年,在中國卽係戰爭的十年。   當此中國史無前例之時期,中國以一未及準備之國家,與當時第一等陸軍強國作軍事上之周旋, 動員將士至一二、一三八、一九四人,以及全國四萬萬以上之民衆,受億萬以上財產之損失,與半數 以上土地之被佔領,卒能支持時間至八年以上,與同盟國共同獲得勝利,此不特在事前爲世界各國所 不能置信,卽中國人自身亦難想到。此實爲歷史上一最大忍耐痛苦的實驗。   因爲一面進行和支持此戰事,一面又受此戰事的破壞與阻礙之影響,於是中國的政治、經濟、社 會、教育文化各方面,無一不發生劇烈之變動。在此不斷變化與適應的過程中,亦自有不斷的錯誤與 改進。大時代反映出歷來潛伏着的優點與弱點。   以現代歐、美工業化的標準來觀察中國,則中國在此方面的缺陷太多。中國的土地廣大,人口衆 多,而且其中最大部份爲農民,又加之交通不發達,現代化程度不够,所以若干軍事上、政治上、社 會上之設施,運用均欠靈敏,乃係無可諱言之事實。但從另一方面看,則土地廣大是一箇力量,人口 衆多是一箇力量,而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更是一箇力量。如自我的克制與忍耐,卽係悠久歷史和文化的 產品。日本人自命爲對於中國硏究最淸楚,甚至對於政治、社會中人士的私人好尙,亦均詳細調査, 但對於此三種力量,尤其是對於歷史和文化的力量,從不曾認識。正是祇見單株的樹木,而不見整箇 的森林。   中國與日本鄰居最久,自一八九五年中日戰爭以後,尤其受日本之侵侮最深,所以認識日本最爲
透澈。中國深知日本爲暴發戶,其驕橫的態度與野心是不可遏制的。不幸中國於推翻專制政體以後, 發生十七年軍閥割據之紊亂,以致日本侵略政策,得與分化政策並進。迨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北伐 成功,完成統一之雛形,於是日本更感不耐,乃乘歐、美各國經濟恐慌及外交政策矛盾之餘,突然發 動九一八瀋陽事變。中國之統一,爲日本最不能容忍之事。   瀋陽事變以後,中國深知軍力不足與日本相敵,不得不一面退讓,而求外交上之解決,一面整飭 內部,充實國力。如增設工廠,發展交通,推廣敎育,統一幣制,訓練民衆自衞武力,整練陸軍,創 立空軍,力謀國內和平統一,均有具體事實之表現。於是焦燥的日本不能再待矣。乃創造蘆溝橋事變 。蔣委員長認識日本此擧之嚴重性,遂於七月十六日在廬山談話會中對全國各界領袖宣布「最後關頭 已到」,並謂「此次戰爭不發動則已,一發動則決無中途妥協之理,因此次戰爭實係中國民族之存亡 。」於七月十九日復宣布「建國在作戰的時候」。   中國之奮起抗戰,固爲其國家民族本身之存亡,同時亦爲反抗侵略,維持國際正義。此非空言, 蓋日本於戰前及戰時曾多次利誘中國加入其軸心國集團,名爲加入「防共協定」,而實際則不儘反蘇 ,且反英美諸民主國家也。殊不知法西斯主義及其作風,不但違反中國利益,而且違反中國傳統的文 化精神。   中國以劣勢之軍備,與日本養精蓄銳之武力相拒,在上海無防禦之平地奮勇作戰三箇月,而終歸 敗退。此役中國方面軍事上之犠牲甚大,但在振奮全國士氣、人心之收穫更大。至首都南京失陷,而
中國仍不接受誘和而屈服,於是日本「速戰速決」之計畫粉碎矣。至武漢淪陷,中國已陷入最大痛苦 時期,中國依然繼續拒絕其誘和條件,蓋中國已決心不惜一切犠牲,抗戰到底。凡戰爭在未發動以前 ,國家所計量者爲利害關係,但旣發動以後,則所較量者爲民族意志之強弱也。   中國在抗戰初期,雖得其友邦道德上之援助,但所得物資或武器上之幫助甚微。中國人僅憑常識 ,亦深知其他各國不至因此而加入戰爭。至歐洲戰爭發生,中國更知歐、美各國,恐無暇亦無力東顧 。故在此階段,中國戰局及中國心理實爲黑雲密布之時期,但中國至此亦義無反顧。中國固未曾企圖 其他民主國加入,然軸心國之愚蠢與瘋狂,不能不逼迫其他民主國加入。迨珍珠港事變發生,中國對 軸心國亦迅速宣戰,於是遠東與泰西戰場聯成一片。中國與其他民主國遂爲並肩作戰之盟友。一九四 二年一月一日中國與英、美、蘇在華盛頓簽訂聯合國共同宣言;一九四三年一月中國與英、美簽訂友 好平等新約,十一月參加開羅會議;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與英、美共同發出波次坦宣言,八月十 一日與同盟國允准日本投降。遠東戰事之結束,亦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結束。   在戰事爆發以前,國民政府卽宣布於二十六年十一月召集國民大會,宣布憲法。憲法草案已由立 法院擬就,並徵詢全國意見。代表選出已預半數。不意正在進行之時,戰事發生。政府立卽於國防最 高委員會之下,設立顧問委員會,集合全國領導人士,參與抗戰大計。以後復擴大其人數並增加其代 表性,遂於一九三八年成立國民參政會,羅致各黨派(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及社會各界之領袖,計 議國是。於是年七月第一次大會中通過「抗戰建國綱領」,得全國一致之擁護。至於該會第二屆之參
政員中一部份已由各省參議會選出,此項由各地選出之參政員人數,每屆均有增加,其職權亦隨之擴 大。至於國民大會之召開,卽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曾於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決議,定 於一九四○年十一月召開,嗣因戰事之阻礙而未果。戰事結束後,又宣布於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在南 京召集。臨時因共產黨及其他黨派之要求,而展緩至本(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國父孫中山先生 之誕辰在南京開會。蓋國民政府以爲頒布憲法,建立全體國民之民主政治爲其亟待完成之任務也。   中國民主的基礎,當建立於以縣爲單位之地方自治,此爲孫中山先生在「建國大綱」所規定。故 中國現在推行之民主制度,在中央爲國民大會,在省、市爲省、市參議會,省下之縣設縣參議會,縣 之下設鄕或鎭爲一級,保爲較低之一級,甲爲最低之一級,甲下之單位卽爲各戶。此種組織,看去似 層次較多,但在如此遼闊之領土及如此衆庶之人口中,要使人民能有便利而直接之組織,以管理其各 區公共利益之事項,亦祇有實行此種辦法。且此種組織在中國自有其歴史性,故推行亦較容易。但此 新縣制之精神,有與往昔不同之處,卽最低之甲長,以及保長與鄕、鎭長,均由當地人民選擧。鄕、 鎭有鄕、鎭民代表會,保有保民大會,而保民大會實爲地方自治制度中表現民意之基本組織,因其地 區適中,人民易於參加,利害關係亦較密切。若言縣參議會之選擧,自以保民大會之力量爲左右也。 此種制度,於一九三九年九月由國民政府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後,開始選擇若干縣試行,一九四 二年內政部復督促各省逐漸推廣,並對實施新縣制之縣,特別注重其鄕、鎭、保、甲民意機構之健全 。截至一九四六年二月底止,計已實行新縣制之縣爲一、一六六(全國縣數爲一九六三);已有正式
選擧之縣參議會之縣爲九○三;已設臨時縣參議會之縣爲三○五;已有鄕鎭民代表會之縣爲一、○五 七;已有保民大會之縣爲一、一三一。至於省參議會則各省皆有。此蓋指戰時國民政府命令所能達到 之十九省而言,至於全部淪陷之省縣,或因收復未久,或尙未能直接傳達命令,雖在逐漸推行中,然 均未計入。凡此所述,實爲中國政治走上民主化的基本工作。   且此種制度實有便於農民。中國社會與經濟之基礎,仍建築於農村之上,故農民之呼聲,尤應予 直接之反應。此次抗戰兵員最大多數出之於農民,糧食之取給亦出之於農民,卽運輸工作大部份均爲 農民所擔負。中國農民之勤苦、忠誠、節儉、耐勞之美德,除讚許以外,應無他詞。就農民之痛苦, 亦無詞可以形容。近十年來就以稻、麥、棉各項主要農作物種子之改良及推廣,已有顯著之成績,大 小型水利之興辦,亦增加農民收入不少。但因機械、燃料與動力之缺乏,農民耕種之工具與方法,仍 保持歷史上遺留之形態,此亟待改進者。又因中國工業未興,交通不便,致農產品無法與工業相配合 而停滯其銷路,歷年來國民政府爲增加糧食生產及減少農民痛苦起見,曾擧行大規模之農貸,並爲農 民組織生產及消費合作社,以調整其經濟。此外如實行若干政令以扶植自耕農而防止土地兼倂。惟因 受戰時阻礙,除若干區域,如甘肅新建黃惠渠之灌漑區域,實行計口授田頗有成效外,其餘尙未呈可 見之效果。目前土地重行分配問題,尤其是因戰爭而致大片農村遭受毀滅後之土地重行分配,實爲中 國面對之嚴重問題。至於此次受戰害之農民,廬舍爲墟,尤應得最有效之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