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致王道函 對簡化文字兩點聲明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4/4/10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函札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7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35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336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致王 道函 對簡化文字兩點聲明 ——民國四十三年四月十日—— 王道先生道鑒:自從馬尼拉一別,就不曾見過。近來承你惠寄「人生」,知道你在出版方面,繼 續努力,甚佩!甚佩!在貴刊第七卷第九期裏拜讀王震先生「談羅家倫簡化文字」一篇大作,我不願 意說任何的話,祇有兩點小小的聲明。
第一、王先生駡我「不知有母」。我那篇「簡體字之提倡甚爲重要」裏面,原文是:「母字也是 一個象形字,講起來恐怕不能增加母親的莊嚴。」此句圈斷,其意是指許氏說文所謂母字「象乳子形 」。跟着講毋字的原文是:「至於毋字的解釋,更是太富於假設和想像。許氏說文訓作『止之也,從 女有奸之者』。這眞是「匪夷所思」。這是另外一句,講的是毋字。我不知道港報排印是否有誤,現 在寄上在臺北三月間把前文印成的小册子,可以證明原文顯係把「母」「毋」分開來講,並未混淆。 第二、講到武字的訓詁,我不贊成「止戈爲武」這種解釋可以包辦一切。我指出字的解釋,是常 隨時代而變更的。其例甚多,擧不勝擧。王先生說「如此訓詁,非羅氏之文,則不可得而見」。王先 生並引證孫子和德人克羅塞維斯的話來駁我。可是「止戈爲武」這樣對於武字的解釋,古代也不過起 於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時在魯宣公十二年。我們應該記得遠在楚莊王以前約五百年,詩經的大雅裏如 「繩其祖武」的武字是當「足迹」解釋。又「履帝武敏歆」的武字,更是當「足迹」解釋。這與止戈 有什麼關係?若是祇守着「止戈」的意義來解釋武字,講得通嗎?我還想指出武字在楷書裏,戈已頗 不像戈了。淺見如此,未知對否。敬祝先生健康和「人生」的成功!羅家倫敬啓。四月十日,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