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介面

{{ item_title }} 關閉選單 開啟選單 字體大小 文字間距   行距
Mouse on and zoom in

{{item_page_no[page_index]}}

{{item_page_no[page_index]}}

 

文本推薦

 

文本詳細資料

Title (Dublin Core)
致徐鍾珮函 論寫文章之道
Identifier (Dublin Core)
Date (Dublin Core)
1951/1/15
Creator (Dublin Core)
羅家倫
Type (Dublin Core)
函札
volume (Bibliographic Ontology)
7
page star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93
page end (Bibliographic Ontology)
294
content (Bibliographic Ontology)
致徐鍾珮函 論寫文章之道 ——民國四十年一月十五日—— 鍾珮學弟惠鑒:我老是覺得我欠你一封信,一件精神的債務!你年底給我的信,問我爲什麼不到 重光出版社開幕,並以你的「我在臺北」爲香檳擲瓶典禮的大會。我在元旦那一天想答覆你,因客人
多未果。今天是一月十五日,匆匆半個月了,我的答覆是:㈠那天重光出版社的會,我因爲時間與他 會相衝突,而他會我是審査人,所以不能。㈡我欣賞孫多慈的畫,沈祖棻的詞,但是決沒有不欣賞徐 鍾珮的散文之理,白話文是我三十五年一貫主張的文體,是我的專行——也許可以這樣說——何況徐 鍾珮的白話散文,寫得如此的生動美妙,高出於我十倍呢?我告訴你,我對於你的「我在臺北」一書 ,認爲是很成功的作品。你記得你正在寫,忽然停了的時候,我曾經抗議過。你的散文的好處在於: ㈠對人對事常有另一個角度的看法,看得頗有風味。㈡文字新淸而有情調,却不如流俗所謂輕鬆,而 失之浮泛。㈢能設法從名言名句,或是其他的文字形式裏,透露出一些有哲學意味的反省——這一層 似乎是新加進去的。我對你的建議是,除了你擁有這些長處之外,還得力求深厚。「深」字容易解釋 ,但「厚」很難形容。譯成英文決不是 Thickness 而是 depth 。一目了然的畫,決不是名畫。像一泓 淸水一樣澌澌的流過去的文章,雖然也很悅目,可是決非持久的名文。橄欖有時勝過巧古力,也是如 此。我願你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多讀大部的名著,不妨看看有啓發性的哲學書,或思想家傳記,更不 妨讀讀帶修養性的中國詩。淸新經過鍛鍊以後,還是淸新,那就更要耐久了。你得到的恭維,一定是 更多了。你要求於我的,我想一定不是那些。我非提醒你已有的優美之點而後,還進一步論文章之道 ,或者是你不見怪而能欣賞的。祝你更卓越的成功,並爲我問候撫松先生。家倫手啓。一月十五日。